人防工程變身城市“天然空調房”
金山網訊 38℃的灼熱空氣,在西津渡街區翻滾著。然而,走過尚清戲臺東側的防空洞入口,一股沁人心脾的涼意瞬間籠罩全身——墻壁上的溫度計清晰顯示:24℃。
10℃以上的溫差,僅一步之遙,便隔開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個由市發改委(人防辦)精心改造的納涼點,作為我市首個免費開放的人防工程避暑場所,2023年起每年夏季對外開放,深受青睞,已成為市民夏季對抗酷暑的“天然空調房”。
步入約300平方米的納涼空間,清涼的空氣迎面而來。越往深處,涼意愈發明顯。大人圍坐著閑聊,孩子簇擁在一起玩游戲。市民湯女士是這里的常客:“一件薄外套、一份報紙,坐一坐、很舒服。”在她看來,把冬暖夏涼的防空洞利用起來,是真正的民生智慧。
來自常州的劉女士帶孩子來西津渡景區旅游,意外地發現了如此“洞天”。“之前沒有見過防空洞改成的納涼點,路過門口就明顯感覺到了涼氣,所以特地進來體驗一下,墻上的人防知識還讓孩子漲了知識。這趟鎮江之旅也給孩子上了一堂生動的社會實踐課,一舉多得,很好。”
除濕機調節濕度,免費WiFi暢通無阻,急救藥箱隨時待命……人防工程轉型打造的避暑納涼點,正成為檢驗城市為民服務成效的“溫度計”。記者在現場看到,納涼點內不僅開辟了人防知識宣傳展區,添置了休息桌椅,而且為市民、游客準備了飲用水、無線網絡、除濕器等“避暑套裝”,這件民生實事辦理,讓市民在享受清涼之余更感貼心。
民生清涼圖景的背后,是我市對早期人防資源的盤活與重生。市發改委(市人防辦)人防工程管理處管理科科長蔡曉陽介紹,經普查,我市共有38個早期坑道式人防工程,但大部分因安全隱患無法開放,西津渡人防工程作為云臺洞早期人防工程的一部分,投資20余萬元合理改造優化后,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利用其“天然空調”的屬性,供市民、游客夏季納涼。“人氣旺的時候,納涼點內同時有兩三百人。”
對于許多老鎮江人來說,西津渡人防工程所處的云臺洞天防空洞,承載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市民李先生就回憶起以前常和朋友在此的悠閑時光:“以前這里有歌舞廳、溜冰場,特別是夏天,又涼快又熱鬧,而且很新奇。”當得知其部分已改造為納涼點后,他特地前來感受這份清涼與回憶。
云臺洞天防空洞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曾是我市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人防工程。上世紀90年代鼎盛時期,防空洞內設有歌舞廳、溜冰場、錄像廳等。今年初,網友“草萌萌懶到日上三竿起”在網上分享了曾經的云臺洞天娛樂中心歌舞廳招待券照片,引來了不少本地網友的共鳴,更有熱心市民為防空洞開發改造、助力文旅建言獻策,希望“重現當年”。
“作為我市早期人防工程的代表,云臺洞天防空洞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空間開發潛力。”蔡曉陽透露,為做好人防工程平戰結合工作,云臺洞天早期人防工程正在醞釀重新開發,打造文旅項目,目前已進入招商階段,并有南京、上海等地客商實地考察,相關部門正聯合論證開發方案。“云臺洞天早期人防工程共有8個門洞,一旦盤活開放,可以將周邊景點有機串聯,通過記憶與未來的交響,織就更富魅力的特色文旅網絡。”(記者 朱婕 實習生 蔡鹿鳴)
記者手記
清涼背后有溫度
朱婕
從戰備設施到民生港灣,再到文旅新地標的萌芽,這些深藏于城市肌理之下的空間,正以“平戰結合”的智慧,煥發新生。
在歷史縱深與現代需求中尋找契合點,讓諸如早期人防工程等設施、空間重新煥發活力,成為生生不息的呼吸孔道,正是這座城市對民生需求的敏銳洞察和積極回應,是“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實踐。它如同為民服務的“溫度計”,精準測量著城市的溫度。
當防空洞轉型為市民“心頭好”,當便民措施落到實處,它們不僅輸送著抵御炎夏的天然涼意,更在時光流轉中,為城市生活注入了記憶的溫度與未來的想象。
責任編輯:李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