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阮元與鎮江淵源
文/朱昌勤
阮元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大臣,他在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擔任要職,他又是一位詩書俱佳的文化達人,深諳經學、訓詁學、金石學。阮元與鎮江淵源極深,為鎮江歷史文化作出過很大貢獻。
阮元(1764-1849年)才學驚人,仕途顯達。出生在揚州一個以文兼武世家,他的祖父阮玉堂官至湖南參將,父親阮承信修治《左氏春秋》,為古文大家,母親也出身仕宦之家,通曉詩書。受家風熏陶,阮元少年時詩文功底深厚。1785年考中秀才,1786年隨江蘇學政謝墉,協助鎮江、金壇等地科舉院試閱卷工作。1789年二十六歲的阮元考中進士。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二月,朝廷大考翰詹,高宗乾隆帝親擢阮元為一等第一名,授詹事府少詹事。從此阮元走上仕途,曾在禮部、兵部、戶部、工部供職,先后出任山東、浙江學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撫及漕運總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阮元一直鐘愛鎮江的山水,多次與友人同游金、焦、北固三山,飽覽秀色,賦詩唱和。曾與友人夜游金焦后作詩:“北固風云靜此宵,詩情酒興落金焦。江聲夜滿松寥閣,月色寒深玉帶橋……”也曾為焦山寫楹聯:“凌萬頃以茫然,障百川而東之。”
古時,西津渡和瓜洲古渡之間是南北往來的要津,但此處江面浩渺,對渡舟楫傾覆頻多,過江商旅深受其害。嘉慶十年(1805年)任浙江巡撫的阮元,為父服喪,解職回到揚州。其間,阮元以個人的能力在瓜洲打造“紅船”,從事義渡及江面救援事宜。為了維持紅船的經營,阮元自捐省積多年的俸銀。“阮氏義產章程”有記載:“(往)禮祀洲造紅船一只,在儀征、瓜洲一帶往來載渡。辦事人等,遇有風波便即救生。如救得溺人者,優加獎賞。”義渡紅船的運營,讓瓜洲碼頭出現“舟楫繁忙場景”。
阮元與鎮江的文化人、商人交往很多。鎮江人嘉慶年間秀才、國子監學生王豫,與阮元關系就很好。王豫專注于詩歌創作,詩風清淡,有詩集《種竹軒詩鈔》。王豫曾遷居到瓜洲附近的翠屏洲上,那時的翠屏洲自然風光很好,王豫居住房舍隱藏在翠綠的竹海之中,猶如桃源勝境。嘉慶十二年(1807年)阮元來翠屏洲拜訪王豫,被迷人風光深深吸引,也在此建起別墅,稱“爾雅山房”,從此阮元與王豫交往頻繁,阮元促成王豫完成了《江蘇詩征》的編纂,該書為清代江蘇詩歌的總集,一百八十三卷,選錄清順治、康熙至嘉慶初江蘇詩人五千四百三十家詩作。
鎮江學者、詩人柳興恩曾受業于阮元,師生關系密切。受老師悉心培養,柳興恩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舉,后專注于經學、訓詁學研究。柳興恩著有《春秋谷梁大義述》,極為阮元稱道,并為其作《鎮江柳孝廉春秋谷梁傳學序》。阮元還與鎮江另一位學者鮑之鐘是好友。史料對鮑之鐘有這樣記載:“乾隆下江南,之鐘獻詩賦,召試第一,授內閣中書。乾隆三十四年(1769)進士及第,歷充廣東鄉試副考官,升戶部郎中。”阮元、鮑之鐘,曾與監察御史謝振定一同游鎮江山水,鮑之鐘隨后作《題謝薌泉侍御金焦放舟圖》:“謝公只愛東山住,未識金焦兩點青。何似稱詩狂御史,相將放棹古中泠……”
阮元與鎮江鹽商包怡莊的交往更有一段佳話。包怡莊非常佩服阮元的詩文,曾向阮元請賜楹聯,阮元順勢提出,請包怡莊贊助刻印宋、元《鎮江志》的要求,包怡莊答應贊助,阮元隨即以七字聯相贈:“古籍待刊三十載,舊聞新見一千年”。兩本志書刻印完成后,阮元在題跋中寫道:“嘉慶間,余得宋嘉定、元至順《鎮江府志》兩部,皆《四庫》未收之書。曾經進呈,得蒙恩鑒,因以底本貯之焦山書藏。三十余年,無過而問者。歲辛丑,丹徒包怡莊學兄請付棗梨(指刻版刊印書籍)……”
1814年,阮元在贈予鎮江兩本志書后,又為焦山建藏書樓捐資,藏書樓建在焦山西麓海西庵內,取名“焦山書藏”,阮元還帶頭從自己文選樓中,精選出206種、1400余冊圖書捐給焦山書藏。尤其珍貴的是,阮元還將珍藏已久的明代楊繼盛5件墨寶,悉數贈給焦山書藏。此前阮元還于嘉慶七年(1802年)九月,將西漢定陶鼎贈送給了焦山。清代時,焦山有四件“鎮山之寶”:西周古鼎、漢定陶鼎、楊文襄公玉帶和楊繼盛題詩與墨跡,其中的第二和第四件,都是阮元贈送給焦山的。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