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昔日廢窯地 今朝果飄香 快樂農場的“增收密碼”
盛夏時節,熱浪卷著蟬鳴漫過山野。近日下午,記者走進地江蘇丹陽開發區胡橋村門樓自然村一處茂密的山林崗坡,抬眼望去,蔥郁的林木似潑墨染就的翡翠屏風,農舍白墻前,“堅守初心,只為種出小時候味道的桃”的橫幅在風中輕顫,旁邊“不套袋,讓每一個果子都曬足陽光”的字跡被陽光曬得發亮。村民指向遠處山崗時,語氣里帶著幾分驕傲:“瞧那片‘花果山’,就是梅姐的創業江湖!”
鉆進崗地深處,50多畝桃林與梨林如綠浪翻涌,銀白色的防鳥網在驕陽下織就一張夢幻天幕。“我在這兒呢!”一聲清脆的回應從桃林深處傳來,梅姐彎腰穿梭在枝丫下,籃中的鮮桃已經裝滿。這位47歲的“新農人”指尖沾著泥土香,笑眼彎彎:“這幾日訂單像雪片飛,我得在下午4點前完成采摘,及時把鮮桃寄出去。”
梅姐名叫梅一珍,今年47歲,是丹陽西門人,此前一直做小生意。“2013年,彼時的110畝窯廠復墾地一直無人承包,荒廢在那里。我從胡橋村一個朋友處了解到這一情況,瞅著這片土壤,萌發了投資農業、承包這片復墾山崗地種植果樹的念頭。”梅一珍眼神里閃著當年的果敢。
開弓沒有回頭箭。從小商販到“農創客”,她與丈夫揮鋤拓荒,對高低不平的復墾地逐一進行平整。初栽的桃苗細如筷,為了種出好果品,梅一珍從頭學起。每當閑暇之余,她就捧起有關果樹栽培的書籍認真鉆研;在夜深人靜之際,她還堅持上網學習、借鑒人家的果樹栽培經驗。她還拜杏虎村的桃農為師,虛心求教,連省農科院專家的電話都被她問出了“熱乎氣”。通過幾年的不斷摸索與實踐,她由果品種植的“門外漢”逐步成為“女能人”。
如今的梅姐快樂農場果園,藏著梅一珍的“增收密碼”。從品種優化入手,良緣、白鳳、錦繡黃桃等20余品種從孟夏一直甜到初秋。注重品質,堅持生態綠色種植。她用羊糞拌著豆粕、菜餅,再混上秸稈發酵的有機肥,給土地喂上“養生大餐”;架設防鳥網、推廣應用生物藥劑防病治蟲。以匠心堅守綠色生態種植的情懷,讓周邊果農豎起了大拇指。
“不怕種不出,就怕銷不活。”梅一珍點開手機里的抖音后臺,訂單數據正跳動著,恰如豐收的鼓點。誰承想幾年前第一批果品上市后,銷售可謂困難重重。她背著盛滿新桃的竹筐在水果店門口徘徊。“那時站在街頭吆喝,臉比桃子還紅”。如今她自學剪輯、直播,鏡頭里的桃林成了“網紅打卡地”,周邊的游客循著視頻尋來,孩子們在樹下追著蝴蝶,家長們忙著拍“碩果壓枝梢”的圖景,恰似宋代詩人范成大“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的現代翻版。
記者在采訪中,遇到一對家住丹陽市區的年輕夫婦帶著一兒一女進園采摘。“今天我們一共采摘了10多斤鮮桃,采摘價按等級計算,每斤在6-8元,孩子們也能體驗到田園的采摘樂趣。”孩子的父親劉先生說。
如今,電商銷售已成為梅姐快樂農場果品銷售的主角,預計今年她在抖音和朋友圈的果品銷量可達80%以上。“乘著農產品電商這一直通車,我將繼續做優果品生產,擦亮梅姐果品的特色品牌,助推農旅融合。”她指著遠處正在搭建的燒烤區,眼里有星光閃爍:“下一步要讓游客嘗嘗‘桃樹下的農家樂’,把這農場變成‘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的鄉愁棲息地。”(通訊員 蔣須俊 蕭也平 記者 周迎)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