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童謠唱響老街深巷里的“鄉愁”——探訪《鎮江老街巷童謠》創作故事
“童謠”與“老街巷”兩個“反差萌”的詞條組合在一起,似乎讓《鎮江老街巷童謠》這本作品集多了一些更特別的韻味。讓童謠唱響老街深巷里的“鄉愁”,近日,記者專訪該作品集的作者賈駿,聽他講述創作背后的故事。
童謠啟蒙:父輩言傳身教
“京畿嶺,陡又長;京畿嶺下有洞藏;洞里藏的是冰塊;酷暑盛夏保清涼;生鮮食品擺不壞;是個天然大冰房!這就是說的從前的冰倉巷。”賈駿告訴記者,之所以給這本書取名為《鎮江老街巷童謠》,是因為“童謠”和“老街巷”有著他與父親專屬的記憶:賈駿小時候家住楊家門,經常沒事跟著父親走街串巷,自己上下學也是要穿過街巷,對老街巷有著抹不掉的記憶,有著深厚的情結。
賈駿的父親賈敘倫,曾是一名人民教師,時任中華路小學大隊輔導員的他,一直很關注兒童詩歌創作。中華路小學創辦于1928年,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數十載詩教文化弘揚不輟。“記得那時候父親經常帶回來各種各樣的兒童期刊,比如《小朋友》《江蘇兒童》等等,因為上面有父親當時發表的‘豆腐塊’作品,我也會經常讀一讀。”賈駿認為,父親這一輩子和孩子們打交道,寫兒歌似乎是他走近、了解、呈現孩童世界的最好方式。父親自己寫兒童詩歌,也教孩子們創作寫詩,用“順口溜”似的方式記錄孩子眼里的生活,敘述屬于他們的故事,表達他們童真的心情。
當年賈敘倫和市群藝館的康新民先生曾一起辦過《小蜜蜂》市級兒童詩報。“和我一樣的同齡人當時也是這份兒童詩報的第一批小讀者。當時還從外地邀請到圣野、魯兵、黃亦波等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為我們鎮江的孩子們授課、指導。回想起那個時候,鎮江的校園真是詩意盎然,寫詩、讀詩蔚然成風。”賈駿回憶。
兩代接力:唱響街巷童謠
退休后的賈敘倫筆耕不輟,依然對兒童詩歌“放不下”。大約是在“千禧年”以后,他陸陸續續寫了一組關于鎮江老街巷的童謠,據不完全統計,前前后后一共十幾首。賈駿進一步介紹,古街深巷每一處有哪些由來、背后又有什么故事、蘊含著什么樣的典故……創作朗朗上口的好童謠,了了幾行間,就能對這條老街巷有個大概的認識。
以千秋橋街為例,它在四牌樓附近,東至第一樓街,西通解放路,因曾經關河上的千秋橋而得名。“于是父親為此作童謠:三五人,黃昏后;千秋橋上走一走;橋上燈,水中月;關河小船蕩悠悠;萬歲樓,喜雨樓;樓上歌聲傳千秋!”
“2017年,父親生病以后,老街巷童謠創作這事就此擱置了。”賈駿感慨,這些年隨著城市發展變遷,不少老街巷在改變、在消失,而伴隨著他們的城市記憶不會消失。這樣來看,用童謠的方式留住鄉愁,讓童謠傳承文化記憶,這事顯得很有意義和價值。2023年底,賈駿也開始從工作崗位上退居二線。他沒有事先告訴父親,就準備默默地先把這事繼續干下去,完成這個“從小埋在心底未完成的夢”。
事情上手做,才知道不容易。賈駿坦言,雖然小時候寫過兒童詩歌,但畢竟這么多年沒碰過,突然“創作”還是生疏的。就素材而言,還得把老街巷一條條摸排出來,把每條街巷的模樣、特色提取出來,也是一件難事。創作構思得益于李贊揚先生所作的《鎮江老街巷典故》,其間也關注過鎮江日報社推出的系列報道《巷往》,以及文學愛好者日常發表的一些回憶文章。“那段時間,有大半年吧,我也像從前的父親一樣,常常走路都在思考怎么寫。有的時候思緒卡住了,坐著發呆思考,妻子評價我好像心事重重。有時候靈感來了,趕緊隨手拿起筆或者手機,立刻記錄下來。也就是這樣,真正體會到了寫作的艱辛,體會到了什么叫‘積少成多’。”
歷經數月,寫完文稿,賈駿將厚厚的一整本童謠集拿到父親床頭。“父親一頁頁仔細地翻看,雖然生病不能說話了,但他對我豎起了大拇指。我想,父親應該是感到欣慰的。”
文化傳承:創作與時代并進
老街巷童謠的文字稿基本成型,接下來就是給每條街巷配圖。作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的賈駿,又開始了新一輪創作。“一開始我以為,那些老街巷天生在那兒,隨時去現場拍了就行。可當我真正進入拍攝配圖階段才發現,不少老街巷已經‘面目全非’,甚至完全‘消失’了。就光找準它的原始舊址,就夠費勁了。”賈駿笑著回憶那段“艱辛”拍攝的過程。
以招商局巷為例,其原本分為招商局巷、小招商局巷、招商局東巷和招商局西巷,都在平政橋東沿江一帶,均因清末民初設立的招商局而得名,遺憾的是,地名新近已消亡。“通過相關史料查證,和老鎮江人寫的追憶文章,真算是通過‘蛛絲馬跡’找到線索,就是想盡最大努力找準老街巷的舊址。”賈駿補充,要為140多個街巷拍攝配圖,這樣的“費勁”不在少數。盡管過程如此艱難,但其中亦有曲徑通幽、發人深省之處。比如,當他幾經周折找到大更街舊址時,現代城市與古跡滄桑交織,何嘗不是一種古今對話。
賈駿感慨,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這本老街巷童謠作品集,雖未專門找出版社正式發行,但是民間贈予傳閱,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播吧。現在正是暑假,等準備快開學了,想去走訪一趟中華路小學,給父親曾經工作過的學校送幾本童謠集,也讓那里的孩子感受感受老街巷的童謠。現在的中華路小學,那個門樓上還刻著一行字:這里是詩的海洋。”
中華路小學副校長胡媛感佩于學校前輩老師對兒童詩歌童謠創作與文化歷史傳承所做出的努力。她認為,“越江河以致遠,養詩心以達仁”,詩的海洋會編織出五彩的童年,帶來最純粹的快樂,孕育出無數璀璨的靈魂。
圖為中華路小學詩教文化成果展示。由中華路小學提供
“當我拿著賈駿老師送給我的《鎮江老街巷童謠》后,細細品讀后覺得這本書有文有圖有歷史。賈駿老師雖是我同輩人,但他用攝影的語言、把有趣的童謠結合起來,串聯起鎮江老街巷的故事,確實是一件難能可貴的大實事。”鎮江市退休教師、市寫作學會會員、京口區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劉利群表示,“當年我在學校負責小記者工作,也負責學校的宣傳報道工作,與賈敘倫老師的接觸主要是童話大賽和日記大賽,從他那里我知道了童謠、童詩、童話故事對孩子們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記者 譚藝婷 實習生 陳潤昊 仇慧穎)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