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英雄的水庫

告示牌

文龍水庫抽水泵房
□ 李學軍
文龍水庫位于丹徒區上黨鎮高陵村的北側,是為紀念革命烈士辛文龍而命名的一座英雄水庫。
五十余年前,年少的我經常沿著蜿蜒的村路徒步趕往遠嫁到高陵村的大姐家做客,每次去總能看到隔壁有位衣著樸素、面容滄桑的老年婦女,她端坐在門外凳子上長時間不發一語,目光怔怔地向遠處眺望著,似在回味,又似在留戀著什么。我好奇地問大姐,她為什么不參加集體勞動?大姐神色嚴峻地告訴我,她叫戴鳳蘭,是革命烈士辛文龍的妻子,辛文龍曾跟隨陳毅元帥在茅山地區打過日本鬼子,后被捕而遭到槍殺。高陵村后面的文龍水庫就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
辛文龍,革命烈士。在那個崇尚英雄的年代,辛文龍高大光輝的形象瞬時鐫刻在我腦海里,至今揮之不去。
與丹陽市交界的高陵村是一片火熱的故土。“一座高陵村,半部三國史”,流傳下多少三國時代干戈烽起、風云激蕩的動人佳話。盛夏時節,我來到寬敞筆直不足千米的文龍水庫堤壩上,緩緩行走,其目的就是追尋前人的足跡,緬懷他們的英勇偉績。水庫那寬闊的水面,微風拂過,湖面波光粼粼,像是無數顆細碎的鉆石在閃耀,與遠處連綿起伏的山巒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如詩如畫的美景。青山巍峨映忠魂,壯歌依舊照人還。穿越歲月滄桑,辛文龍先烈的名字,早已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他為抗日救國而奮斗犧牲的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
1925年正月,辛文龍以去南京讀書為名離家參加北伐軍,決定投筆從戎,在槍聲與炮火之中實現民族的獨立與人民的解放。當時正是國內形勢打倒列強、大革命運動風起云涌之際,從湖南、安徽一直打到河南,只因胸部負傷和患關節炎解甲歸田。但就在短短幾個月時間里,他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追求革命真理,隨著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理解進一步深入,辛文龍在心里埋下了一顆為爭取人民解放而革命的種子。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茅山地區盜賊蜂起,辛文龍號召村民集資購槍,親任教官,組織了一支30多人的村自衛隊,防匪、抗日,成為當地第一支抗日群眾武裝隊伍。1938年,辛文龍有幸結識了茅山地區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有關同志,深受陳毅司令員的教育和培養。10月,成為上會地區第一名共產黨員。他清晰地知道只有跟著中國共產黨拼搏奮斗,中華民族才有光輝燦爛的未來。從此,正式踏上了為共產主義而不懈奮斗的征程。
辛文龍入黨后積極組織發動群眾,宣傳抗日救亡思想,為新四軍初到茅山和寶北一帶站穩腳跟并打開局面做了大量工作。1938年,陳毅在寶堰組建鎮句丹金四縣抗敵總會,辛文龍任抗敵總會委員,組織領導當地的抗日斗爭,高陵村、下會村成了抗日斗爭的堡壘村、聯絡點。許多新四軍和抗日志士經常在上會一帶活動,商量打鬼子、除漢奸、抵制日貨,組織成立“青年抗敵會”“婦女抗敵會”等群眾抗日隊伍。辛文龍還經常組織地方抗日武裝于夜間破壞日偽軍交通線、電話線,使上會地區的抗日斗爭不斷掀起高潮。
走到文龍水庫堤壩的盡頭,我靜靜地佇立,目光努力地朝著高陵村辛文龍的舊居方向遙望。辛文龍舊居如今是滿目瘡痍,青灰色的墻面斑斑脫落,早已無人住居,空留一處殘垣斷壁。恍惚間看見歷史的煙云中,革命工作勁頭高漲的辛文龍于1940年1月13日夜間帶路,丹陽獨立支隊數十名指戰員化裝成送公糧的老百姓,推著車子混進鎮六區小丁巷、鳳塘做內應,配合新四軍里應外合一舉殲滅和俘虜國民黨鎮江縣常備隊百余人,擊斃了躲藏在草囤中的鐵桿漢奸、反共頭目鎮江縣長莊梅芳,算是為周圍百姓除了一大害。
辛文龍在當地的革命活動引起日偽軍的恐慌,多次偷襲高陵并通緝辛文龍,欲拔出眼中釘而后快。1940年6月上旬的一天黑夜,辛文龍不幸誤中敵人設下的圈套而被捕。6月21日,日軍將辛文龍帶到上會附近的九里山,用兩根毛竹扎成十字架,把他綁在架子上,以棉花塞其口,用布袋罩其首。以辛文龍為靶子輪流用刺刀刺殺,辛文龍的胸腹被刺17刀,慘不忍睹。辛文龍昏死過去,偽軍用水將其澆醒。敵人剛松綁,他即高呼:“共產黨萬歲!”“新四軍萬歲!”日本鬼子惱羞成怒開槍,辛文龍頭部中彈壯烈犧牲……
山間的草木在嗚咽,烈士的鮮血在流淌。辛文龍用他短短三十九載的生命向我們證明了一名共產黨員為共產主義斗爭到底的決心,他是抗日戰爭中對敵斗爭英勇獻身的千萬英烈中的一員,他的信仰根植在民族血脈之中,靜靜流淌。我仿佛從他臨終前那“共產黨萬歲”的高呼聲中獲得英烈精神的感悟。是啊,一部可歌可泣的黨史,以犧牲與奉獻書寫;一面面高高飄揚的黨旗,由無數英烈的鮮血染紅。
奇怪得很,上午還是熱浪滾滾的好太陽,然而,下午天空竟飄起了細密輕柔的雨絲,如牛毛般紛揚。雨,就這樣淅淅瀝瀝地下著、下著,它就像我心中對辛文龍革命烈士的懷念思緒,彌漫而廣闊,晶瑩而綿長。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