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揚中:三茅街道“文明合伙人”機制激活基層治理新動能
文明城市建設,是一場永不停歇的“幸福接力”。這場接力賽中,江蘇揚中市三茅街道堅持以黨建引領為核心,通過培育先鋒典型、創新治理機制、搭建多元平臺,推動居民從“治理旁觀者”蝶變為“文明合伙人”,匯聚起黨群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的強大合力。
黨員樹旗領航,點燃“我要參與”的行動自覺
“以前總覺得創建文明城市是政府的事,現在看著樓道干凈敞亮,才明白受益的是我們自己!”揚中市三茅街道長江花城小區居民的這番感慨,正是三茅街道基層治理轉型的顯著成效。
三茅街道黨工委深知“黨員帶頭,群眾跟著干”的道理,挖掘培育宗秋生、楊全俊等200余名“文明先鋒”。這些先鋒黨員帶頭自籌資金改造老舊樓道,推動“共享會客廳”落地生根,一個個“微治理”項目如星星之火,點燃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識。在黨員先鋒的帶動下,156個溫馨的樓道會客廳相繼建成,成為鄰里交流、共商事務的溫暖空間。
此外,三茅街道還創新設立“大眾評審團”,搭建群眾參與、多方監督、互學互鑒的平臺。在這里,居民們既是治理成果的“評委”,也是文明建設的“參賽者”,真正打破了“政府獨唱”的局面,實現了黨群攜手、多方聯動的“全民大合唱”。這些“小而美”的實踐印證:當居民親眼見證“自己的付出”轉化為“身邊的幸福”,參與的熱情便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
創新機制驅動,構建“我能受益”的共治閉環
如何讓文明行為持續 “在線”?三茅街道給出了“價值循環” 的破題思路。
在廣寧社區,“文明積分”成為激發居民參與熱情的有力抓手。志愿服務被量化為可兌換的“文明貨幣”,1積分相當于5元,居民既能用積分兌換生活物資,還能把積分捐贈給困難群體。去年,社區發放的7120積分中,30%被居民自愿轉贈給困境家庭,形成了“奉獻—反哺—共享”的良性循環,讓文明在傳遞中不斷升華。
建設社區水上花城B區則通過“業主票決制”讓居民真正當家作主。修剪綠植、擴建車位等小區事務,都公示出來讓業主投票決定。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居民的積極性,小區物業費收繳率從不足 50%飆升到96%,實現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謀劃”的轉變。這些創新機制的背后,是三茅街道對居民“利益共鳴點”的精準把握,只有讓居民感受到充分的“話語權”和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參與治理的內生動力。
組織賦能聚力,打造“握指成拳”的治理矩陣
單打獨斗難成勢,協同合作方能聚沙成塔,三茅街道以“紅色網絡”凝聚合力。構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體系”,164名網格長、367名黨小組長、1556名樓道長組成“三長”隊伍,他們穿梭在樓棟間,化身政策宣傳員、民情收集員、問題解決員。四年來,這支隊伍累計化解矛盾5200余個,成為基層治理的堅實力量。
在線上,“網格隨手拍” 讓居民動動手指就能反映問題,實現 “接單即辦”;在線下,“黨群議事會” 為居民提供了面對面交流的平臺,下水道堵塞、路燈損壞等急難愁盼的事在這里得到高效解決。“以前遇到問題很費時,現在群里發張照片,當天就有人管!”居民們的感慨,正是對這種高效治理模式最好的認可。“組織靠前推、黨群齊上陣”的聯動模式,讓“社區事”變成了“自家事”,治理效能也從 “單點突破”邁向了“全域共進”。
如今,“文明合伙人”的理念已經深深扎根在三茅街道的每一寸土地。從“紅色管家”的貼心服務,到“積分激勵”的創新實踐;從 “示范樓道” 的溫馨和諧,到 “業主話事”的民主自治,三茅街道的探索實踐始終圍繞一個核心——文明建設的本質上是 “人的改變”。當黨員帶頭啃下“硬骨頭”,干部化身耐心細致的“婆婆嘴”,群眾積極爭當“文明合伙人”,文明就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變成了可觸摸、可感知的溫暖。正如一位居民所說:“文明城市建設不是‘你們’的事,而是‘我們’共同的家事。”在這場黨群雙向奔赴的文明長跑中,每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力都在點亮城市的溫度與光芒,共同書寫著基層治理的嶄新篇章!(蔣麗 馬紅玉)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