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抗戰史上的十個“第一”

新四軍四縣抗敵總會紀念館
□ 孟憲威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80多年前,鎮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仆后繼,浴血奮戰,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新的長城,付出了巨大犧牲,為抗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也在鎮江抗戰史上留下了許多光輝的“第一”。
第一支抗日自衛武裝:倪山抗日自衛團
全民族抗戰爆發后,富有光榮愛國傳統的鎮江人民,紛紛展開了自發的保家衛國斗爭,組建起一支支抗日游擊隊伍。在這些武裝中,建立最早的是管文蔚領導的倪山抗日自衛團。
管文蔚是丹陽訪仙人,大革命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1937年5月,他從被監禁7年之久的國民黨監牢保釋出獄,立即投入抗日救國的時代大潮。10月,他和胞弟管文彬、管寒濤在家鄉組建了第一支抗日自衛武裝——倪山抗日自衛團。自衛團成立后,在周邊地區積極開展破路、襲擾等活動,打擊日軍交通線,并利用有利地形,擊退了日軍對倪山村的進犯。丹陽抗日形勢為之一新,也為稍后丹陽抗日自衛總團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第一個半政權性質的群眾性抗日團體:鎮句金丹四縣抗敵總會
1938年6月起,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相繼進入蘇南敵后,開始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7月7日,陳毅在鎮江寶堰鎮主持召開鎮(江)句(容)金(壇)丹(陽)四縣各界人士代表會議,會后成立四縣抗敵總會籌委會。9月抗敵總會正式運轉,由地方知名人士樊玉琳任主任,新四軍代表王豐慶任副主任。
四縣抗敵總會是新四軍在開辟茅山抗日根據地的進程中,創造性地執行中共中央指示,建立的半政權性質的群眾性抗日團體,為黨逐步掌握抗戰領導權起到了重要的過渡作用。抗敵總會工作的開展,有力推動了抗日根據地區、鄉、保基層民主政權建設,極大集聚了廣大民眾開展抗日救國的進步力量,積累了抗日民主政權建設的實踐經驗。
新四軍挺進江南第一仗:韋崗戰斗
1938年6月17日,以粟裕為司令員的新四軍先遣支隊在鎮江西南15公里處的韋崗伏擊日軍車隊,斃傷日軍少佐土井以下日軍20余名,擊毀敵汽車4輛,繳獲長短槍20余支及一批軍需物資。
韋崗戰斗規模雖然不大,但卻是新四軍進入江南敵后抗戰的第一仗,其意義和影響遠遠超出了戰斗本身。戰斗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斗志,極大提高了新四軍的威信和政治影響力。正如粟裕指出“(此戰)不僅奠定了我軍進入江南戰區的基礎,而且開辟了勝利的先聲”。陳毅聞聽韋崗奏捷,欣然賦詩一首:“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第一個黨支部:莊湖頭村黨支部
中國共產黨在鎮江各地的組織,在大革命失敗后遭到嚴重破壞。新四軍進入鎮江敵后地區后,在發動群眾廣泛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過程中,著手重建黨的各級組織。
1938年7月初,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和新四軍第一支隊政治部派出的干部共10余人,以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名義,到丹陽延陵地區發動群眾、開展建黨工作,在莊湖頭村發展了第一批黨員,建立了茅山地區第一個黨支部——莊湖頭村黨支部。
第一個黨的領導機構:中共蘇南特委
1938年7月,中共蘇南區工委在丹陽延陵成立,陳毅兼任書記,作為恢復和建設蘇南地方黨組織的過渡性領導機關。9月,中共蘇南區工委擴建為中共蘇南特委,吳仲超任書記。蘇南特委的建立,對蘇南地區黨的建設與發展、抗日政權的建立與鞏固,以及配合新四軍在茅山堅持抗日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一次反“掃蕩”戰斗:華山戰斗
1938年9月11日,日軍對茅山地區發動首次大“掃蕩”,出動2000余兵力合擊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部駐地寶堰前隍村。陳毅司令員親自指揮部隊進行反擊,搶占駐地附近的制高點華山,掩護支隊司政機關、戰地服務團和青訓班越過華山安全轉移。整個戰斗斃傷日軍30余人,新四軍主力部隊無一傷亡。
華山戰斗是新四軍進入蘇南以后的第一次反“掃蕩”戰斗,體現了陳毅高超的指揮藝術和新四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使部隊和參加革命不久的知識青年經受了一次血與火的鍛煉。
第一位犧牲的新四軍團級干部:蕭國生
蕭國生,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政治主任。率部戰斗在茅山抗日前線,因工作出色,被公譽為全軍“政治工作模范”“共產黨員模范”“青年人模范”。
1939年3月7日,數千日偽軍襲擊駐鎮江上下會及豐城的新四軍第二團。生死關頭,蕭國生主動要求留下掩護部隊主力突圍,在激戰中英勇犧牲,年僅23歲。蕭國生是新四軍第一位因作戰犧牲的團級干部。陳毅親撰悼文紀念烈士:“茅山的風雪,長江的波濤,都在追悼我們的抗戰英雄……”
第一起反共摩擦事件:馬峰事件
1939年春,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統治集團在敵后加緊反共和投降活動,掀起了全國第一次反共高潮。
9月27日,經國民黨鎮江縣長莊梅芳等人密謀,在上黨萊村設下“鴻門宴”,殺害了新四軍第二團特務營營長馬峰等7人,并包圍解除了特務營武裝,制造了蘇南首起反共摩擦事件,史稱“馬峰事件”,也稱“鎮江慘案”。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使廣大抗日軍民看清了他們破壞國共合作、團結抗戰的真實嘴臉,從而進一步提高政治警覺性,更加堅定地投入抗日反頑的艱巨斗爭。
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
1940年初,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蘇皖區黨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將各地抗敵自衛會和抗戰動員委員會改組為政權領導機關,代行抗日民主政權的職能。2月中旬,揚中縣抗敵委員會成立,中共黨員李培根任主任。4月上旬,揚中縣抗敵委員會正式改組為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仍由李培根出任縣長,下轄6個區公所,58個鄉,成為鎮江乃至蘇南地區第一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
第一家抗日銀行:惠農銀行
1942年12月,蘇南抗日根據地第一家銀行——惠農銀行在丹陽延陵正式成立,直屬新四軍江南財經處領導,行長李建模。銀行辦公地址設在延陵鎮上的一個鹽棧內,并在金壇、高淳等地設立了兌換處,發行的惠農幣流通于茅山東部和金壇、溧水、溧陽、江寧、句容、丹陽、丹徒、武進等縣。
惠農銀行的成立,為江南地區發行和使用抗幣,積極防御金融掠奪和對敵貨幣斗爭積累了寶貴的實踐經驗。同時,為根據地人民生產生活需要提供農民貸款等幫助,促進了減租減息工作的開展。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