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句容:繪就生態宜居鄉村畫卷
盛夏的江蘇句容邊城鎮青山村,千畝櫻花樹隨風搖曳,千年銀杏樹郁郁蔥蔥。漫步村中,粉墻黛瓦的農舍與碧波蕩漾的水塘相映成趣,處處展現著生態宜居的鄉村畫卷。這個曾因采礦而滿目瘡痍的村莊,如今已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文明村鎮”等多項稱號,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綠富同興”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青山村創新推行“文化共建積分制”,讓村民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成“主力軍”。每月在古銀杏樹下召開的村民議事會上,村民們踴躍討論村莊發展大計;8支志愿服務隊活躍在環境整治、助老扶弱一線,年均開展活動150余次。村里還建成法治長廊,定期舉辦防詐普法講座,修訂融入移風易俗內容的村規民約,文明家庭占比超80%,千年古村煥發新時代文明氣象。依托古戲臺、村史館等文化設施,村里年均開展傳統節慶、民俗展演等活動250余次,讓“西崗酒藥”等非遺文化重煥生機。
生態修復是青山村蝶變的關鍵。2017年青山村關停所有礦山污染企業及采石宕口,曾經的采礦宕口“變身”為2600畝櫻花園和300畝景觀造型林,寶塔山下的低洼地建成了蓄水防洪的小水庫。村里還新增文體廣場4座,改造污水管網6公里,完成改廁800戶,亮化路燈300盞,76座垃圾房實現8小時動態保潔。村民巫果林感慨道:“過去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現在村里處處是風景。”
產業轉型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村里將億年魚化石、千年銀杏等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打造“研學+民宿+農旅”產業鏈。村史館內的魚化石展區吸引長三角研學團隊紛至沓來;村民汪兆財返鄉發展的稻鴨共作生態農業,有機大米賣到24元每公斤仍供不應求。目前全村發展農家樂6家、民宿3處,年接待游客3萬人次,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5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3.2萬元。
文化傳承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村里斥資250萬元修復古戲臺、古井等“青山八古”,建成展示農耕文明的村史館。在古銀杏樹下,非遺傳承人定期展演“西崗酒藥”制作技藝;農家書屋里,科普講座讓村民接觸前沿知識。這些文化“軟實力”正轉化為發展“硬支撐”,推動青山村向著“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穩步邁進。(巫彤 步婷)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