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塘”成“聚寶盆”,青蝦致富路越走越寬——“太湖3號”托起鄉村振興夢
金山網訊 清晨,丹陽市延陵鎮行宮村的青蝦蝦苗繁育基地水面波光粼粼,增氧泵嗡嗡作響,成群的青蝦在清澈的塘水中躍動。基地負責人馬明正站在塘邊,向前來考察的客戶詳細介紹“太湖3號”青蝦的繁育技術和養殖要點。“這批苗種成活率高,長得快、個頭大!”他的語氣中透著自豪。
很難想象,這個如今已是鎮里的鄉村振興樣板村,幾年前還因農業產業薄弱、村民增收困難,被列為革命老區薄弱村。轉變,始于一條不一樣的“蝦路”。
行宮村地處茅山革命老區,人均耕地僅1.2畝,但水質優良的水面資源卻超過8000畝。過去,村民大多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但傳統漁業畝效益低,市場波動大,一度畝利潤不足800元。“辛苦一年,扣除飼料、人工,有時候還倒貼。”一位老養殖戶回憶道。
轉機來自市政府牽頭開展的產業調研。在系統分析區域水資源優勢后,丹陽市組織專家進村培訓、對接科研機構,引導村民轉型發展青蝦特色養殖,推動傳統漁業走向高附加值。
2023年5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專家團隊實地考察后,確認行宮村水質清澈、生態優良,養殖條件全面達標,于是將該村列入全國首批“太湖3號”青蝦授權繁育基地。這一新品種個體大、抗病強、養殖周期短、效益高,市場批發價最高可達600元/千克,效益遠超傳統魚類。
品種好還得養得好。青蝦對溶氧極其敏感,增氧泵必須24小時不間斷運行。2024年6月,隨著蝦苗需求大增,基地規模從80畝擴至200畝,用電負荷猛增。國網丹陽市供電公司快速響應,新裝400千伏安變壓器1臺,新立電桿22基,架設低壓線路705米,將電表直接安裝到塘口,保障60臺3千瓦增氧泵同時運行。
不僅如此,丹陽市供電公司還為青蝦產業專門開辟綠色通道,推行“三零”服務——零上門、零審批、零投資,提前布局農網改造,徹底打消養殖戶的用電顧慮。
穩定電力的支撐立竿見影。基地年產蝦苗從0.5萬千克猛增至2萬千克,存活率突破90%,不僅滿足丹陽全市3萬畝養殖水面需求,還暢銷浙江、寧夏等地。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養蝦行列,全村青蝦養殖戶從最初十幾戶擴展至120多戶,養殖面積突破3000畝。
2024年,行宮村養殖戶畝均青蝦收入達5000元,是原來養魚的6倍多,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80萬元,同比翻倍,創歷史新高。曾經的“虧損塘”真正變成“聚寶盆”。
養蝦產業“一天也離不開電”,尤其是高溫季節,停電超半小時就可能導致蝦群大面積死亡。針對高溫天氣和用電高峰,丹陽市供電公司組建專項服務小隊,每周至少開展1次上門服務,并向養殖戶發放《農業生產安全用電告知書》。夜間,工作人員還會對線路開展巡視并進行紅外測溫,確保電力設備零隱患運行。
科技賦能也在持續加強。目前,延陵鎮以行宮村為核心打造的“青蝦科技小院”已獲省科協認定,并與南京農業大學共建實驗基地,未來將聚焦種苗優化、智能養殖等關鍵技術研發。根據規劃,行宮村青蝦繁育基地將擴至800畝,預計年產值超800萬元,帶動500余養殖戶增收。
行宮村以一只青蝦“撬”動了振興之路。養殖戶們相信,“這條青蝦致富路正越走越寬、越走越穩。”(記者 朱婕 通訊員 劉雨桐 吳啟超)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