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守護一方“凈土” 讓生態安全成為民生福祉
“土壤是生命之基、食物之源。”在江蘇鎮江,這份來自大地的厚重囑托,正通過一項項扎實行動,轉化為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成效。近年來,鎮江全市聚焦土壤污染防治、固體廢物治理和農業農村環境整治,持續打好“凈土保衛戰”,為百姓守護安心的居住環境和放心的餐桌食材。
嚴守建設用地底線,居住更“安心”
在京口區一處舊廠房地塊,翻新的圍擋上寫著“綠色修復、生態再生”。“這是我們完成污染狀況調查后的再開發項目,所有檢測指標都符合建設用地標準,可以放心進行開發利用。”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鎮江市持續強化建設用地準入管理,對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的地塊,必須在通過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并達到標準后才能開發。數據顯示,自2021年以來,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連續保持在100%。
“這意味著在鎮江,居民‘住得安心’有了堅實保障。”鎮江市生態環境部門相關負責人說。
與此同時,鎮江市建立起生態環境、工信、自然資源和規劃等多部門聯動機制,完善監管方案,實施全過程管控。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139個化工、電鍍關閉地塊的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進一步消除了環境安全隱患。
農村環境整治提質增效,鄉村更“宜居”
走進丹徒區寶堰鎮老通濟河畔,清澈的水流沿河道蜿蜒,岸邊綠植成蔭。村民說,以前這片河道時常有異味,如今環境“煥然一新”。
近年來,鎮江市將農村環境整治作為“凈土保衛戰”的重要內容,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和黑臭水體整治。2024年,全市新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42個,管控行政村50個,環境整治行政村25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提升至61.7%。同時,基本消除了較大面積的農村黑臭水體。
“我們還組織調研小組,對30個已完成環境整治的行政村進行了全面摸排。”生態環境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調研發現整體環境狀況良好,受訪村民普遍滿意。
在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方面,鎮江持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開展“雙百日”提升行動,期間檢查養殖場戶81場次,有效推動了糞污處理設施規范運行。
“科學治理、因地制宜,是我們的一大經驗。”鎮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鎮江市積極探索“低成本、易管護、可持續、效果好”的污水治理模式,讓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更具長效性。
固廢治理與“無廢城市”建設并進,產業更“綠色”
“過去最頭疼的工業固廢,現在都能得到資源化利用,企業的環保壓力小了,發展也更可持續。”在鎮江經開區,一家企業負責人感慨。
2024年,全市一般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642.1萬噸,其中綜合利用量616.3萬噸,處置量10.3萬噸,綜合利用及處置率達97.6%。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率同樣保持在98%以上,切實守住了環境安全底線。
鎮江市還大力推進“無廢城市”建設,2024年建成“無廢細胞”試點72家,積極探索“無廢運河”建設路徑。與此同時,市級層面組織開展固體廢物非法處置傾倒專項行動,聯合公安機關共同偵辦固危廢涉刑案件13起,堅決遏制違法行為。
“凈土保衛戰”不僅關乎污染治理,更關系到長江大保護戰略的落實。鎮江市持續完善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目前已將97家企業納入監管名單,督促其落實主體責任,開展年度監測和隱患整改,實現全覆蓋、零遺漏。
共建共治共享,繪就“美麗鎮江”底色
“土壤污染防治不是某一個部門的事情,而是政府、企業和公眾共同的責任。”鎮江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此,鎮江市通過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等法規宣貫培訓,提升各方環保意識,推動形成全民參與的治理格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土壤健康,農產品才能安全,居住環境才能安心。”受訪的多位市民表示,如今農村溝渠變清了,城市土地開發更安心了,環境改善的成果正轉化為百姓觸手可及的幸福感。清澈的水流、健康的土地、綠色的產業,正在成為這座城市“守土有方”的生動注腳。(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李媛)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