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山湖灌溉工程憑什么躋身“世界級名單”?
金山網訊 9月10日,2025年(第十二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正式公布,我國申報的4個工程成功入選,至此,中國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總數已達42項。赤山湖灌溉工程憑什么躋身這份“世界級名單”?“時間足夠久,規劃足夠好,管理足夠出色。”赤山湖灌溉工程申遺團隊負責人、河海大學二級教授陳菁給出了答案。
赤山湖國家濕地公園 圖片由句容市水利局提供
赤山湖灌溉工程的三維調蓄體系彰顯科學前瞻。從三國孫權“筑塘開瀆”到清代左宗棠“系統治水”,赤山湖見證了中國水利文明的輝煌演進。歷代先賢在此構建了“低鄉蓄水、高鄉壅水”的三維調蓄體系,堪稱丘圩并存地區灌溉工程的典范。尤為可貴的是,其13項遺產中至今仍有8項發揮原有功能,持續灌溉著7.7萬畝良田。工程規劃科學,巧妙利用地形。在平原圩區筑塘成湖、滯蓄洪水,于丘陵崗區筑壩壅水,更創造性地運用人工階梯運河技術解決灌溉通航難題,其前瞻性與科學性令人嘆服。
赤山湖的價值遠不止于實用功能,其蘊含的古老智慧與現代治理理念高度契合。雁棲島上的宋代“磐石水則”,記載著先民“春夏七尺、秋冬四尺”的科學用水規范;配套的“湖條”制度設立專職“湖長”進行網格化管理,并劃定湖面圍墾紅線。“一般水則只是用水位的高低來衡量水量的大小,赤山湖是唯一一個不但用水則控制水量,而且還有控制圍墾面積的功能,這是非常了不起的。”陳菁介紹,這些舉措與當今推行的“河長制”“生態紅線”理念一脈相承,生動展現了中國治水智慧的綿延傳承與創新發展。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保護利用未有窮期。陳菁表示,未來需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讓千年灌溉工程在新時代煥發勃勃生機,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句容新實踐中譜寫人水和諧的新篇章。(李穎 馬駿 記者 朱浩)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