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聚力提升新質生產力 以數智化賦能長三角重大工程建設
在江蘇省鎮江市經開區大路鎮濱江大道,中交一公局港發(江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一公局港發建科)生產車間內,一臺抹面機器人正靈活揮動機械臂,對弧形混凝土預制構件進行高精度抹面作業。短短5分鐘,粗糙的混凝土表面就變得平整光滑。隨后,經過淬火、蒸汽智能溫控養護等多道自動化工序,一片片應用于海底隧道和城市地鐵建設的盾構管片順利下線。
這一幕場景是傳統基建行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縮影。作為江蘇省評定的先進級智能化工廠,中交一公局港發建科憑借“大直徑盾構隧道預制管片新型智能化施工技術”,近日再次獲得上海市交通建設工程創新技術認定。今年7月,企業在上海地鐵19號線建設項目的競標中脫穎而出并成功中標。未來3年多時間,企業將向該項目供應盾構管片10385環,占項目總需求的19%,預計產值達3.26億元。
“我們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持續贏得訂單,關鍵在于我們持續實施了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升級戰略,在贏得市場的高度認可的同時,也為業務增長注入新動能。”中交一公局港發建科技術品控部部門經理劉洋介紹。目前,企業應用的新型智能化盾構管片生產工藝,融合自動化與數字化技術,在模具開合、混凝土澆筑等核心工序中廣泛引入多類機器人作業,構建起高效智能制造流程。該工藝在提升管片尺寸精度與質量一致性的同時,顯著降低了勞動強度,節約人工成本30%,縮短生產周期20%以上。
除此之外,企業還實現了全流程數字化追溯管理。在廠區外的空曠場地上,3萬多塊盾構管片整齊碼放,每塊都貼有專屬二維碼。通過手機掃碼,即可實時查詢包括生產日期、原材料配比、質量檢驗記錄等全生命周期數據,為地鐵、隧道等工程的高效高精度施工提供了質量保障。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僅源于“硬件”智能化升級,更在于以人工智能(AI技術)為核心的智慧決策系統。在企業數字化指揮中心,巨大的電子屏幕實時滾動顯示材料進場、生產排產、設備運行、安全監測等關鍵數據。這套名為“裝配式建造數字化生產運營平臺”的系統,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與AI分析技術,實現從原料采購到成品出庫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
“目前我們手中訂單充足,生產線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企業總經理何仁清介紹。自2022年落地鎮江經開區以來,企業憑借大力推進智能技術應用,已為海太長江隧道、上海軌道交通市域線嘉閔線、21號線一期東延伸等重大工程生產盾構管片6600環、38000余片。
作為一家從北京跨越千里、扎根長三角的央企,中交一公局港發建科通過持續提升數智化水平,積極打造高效的智能化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接下來,該企業將繼續加大智能制造研發投入,積極拓展數字新技術應用場景,以新質生產力助推企業高質量發展,為區域經濟建設與交通強國戰略實施貢獻力量。(潘宇琴 王潔源 吳慧敏)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