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老科協會員蔡培元榮獲中國老科協科學技術獎
九旬“土壤魔術師”變廢為寶助桑麻
金山網訊 日前,2025年度中國老科協科學技術獎名單揭曉,市老科協農業分會會員、年逾九十的蔡培元榮登個人獲獎榜單。市老科協近日專程登門慰問蔡培元,向他表示祝賀。這位有著64年黨齡的老黨員,以30年退休時光在農業科技領域書寫了一段“銀發創業”傳奇——他不僅將廢棄的醋糟、菇渣、木屑等變為“金土”,更用科技創新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
“廢物”中掘金,巧思解農憂
從市硫酸廠廠長崗位上退休后,蔡培元并未選擇含飴弄孫的安逸生活。在自家屋頂侍弄花草時,他敏銳地發現“好土育好花”,但市區優質花土難覓。彼時正是改革春風吹滿地的1994年,他骨子里始終憋著一股干事創業的勁頭。
這顆創業的種子由此在心頭萌芽。蔡培元經過市場調研與請教南京土壤研究所專家,創辦了民營土壤改良劑廠。在全國花卉園藝博覽會上,他帶去參展的花土花肥竟被客商很快搶購一空,市場的熱烈反響堅定了他深耕基質產業的決心。
面對原料短缺的困境,蔡培元將目光投向“沉睡的資源”——市內堆積如山的醋糟以及菇渣、木屑、中藥渣等十余種工農業廢棄物,這些廢棄物難于處置,反倒成了他眼中的寶貝。他運用靜態好氧發酵技術,將它們轉化為可替代天然泥炭的優質基質原料。當面對醋渣發酵時PH值過低、EC值過高的技術壁壘時,他埋首專業報刊資料,反復改進配方,最終攻克了原料不穩定的難題。
“為農民提供買得起的產品”——這句常掛在他嘴邊的話,正是他二次創業的初心。他開發的基質產品覆蓋蔬菜育苗、水稻育秧、草莓藍莓栽培等多元場景,累計實現銷售收入6500多萬元,更直接為應用示范點新增產值2143萬元,有力服務助推鄉村振興事業。
“借智”攀高峰,銀發映丹心
永葆“活到老、學到老”的激情,蔡老深知科研必須“站在巨人肩上”。為此,他頻繁奔波于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蘇大學、揚州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十余家高校院所虛心求教,甚至常年聘用延邊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駐場作專職技術顧問。這份勤學與謙遜,使他創立的興農、培蕾兩家基質公司從屋頂花園的靈感起步,一步步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興農公司去年底獲評“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
科技硬實力支撐企業騰飛。目前,兩家公司累計建成8條自動化生產線,年產能力超30萬立方米,更形成70余項國家專利與實用新型技術、8項企業標準及4篇論文的豐碩成果。他個人參與研發的“植物營養基質研發與生產化應用”項目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生物發酵廢棄物源基質產業化關聯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榮膺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田疇映晚霞,沃土潤無聲
作為市老科協骨干,蔡培元將科技助農視為己任。他經常隨老科協專家下鄉指導,熱心參與“三下鄉”科普宣傳公益助農活動,將自產農資與農技資料贈送給農民,并答疑解難,多年來自掏腰包資助農業企業與農民累計超30萬元。當被問及獲獎感受,這位九旬老人目光溫潤而堅定,“一輩子和土壤基質打交道,能讓廢料變成沃土,讓農民用上實惠的好產品,讓技術扎在田里生根——這就是我品嘗到的最甜的滋味。”
熟悉蔡老的市老科協會長孫沛然對他贊譽有加:“蔡老30年深入農業探索創新的足跡,既破解了廢棄物污染之困,又以‘買得起’的基質惠及萬千農戶,其產品適用性廣、推廣價值大,是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生動典范。”在孫沛然看來,蔡培元此次獲獎,閃耀的不僅是一位老科技工作者永不褪色的智慧光芒,更是科技興農路上用銀發照亮沃野的赤子之心。
已至鮐背之年,蔡培元依然精神矍鑠。他以創新之智發光發熱,持之以恒培厚鄉村振興的春泥,正悠然奏響一曲“老驥伏櫪,志在沃野”的時代頌歌。(記者 陳志奎 通訊員 邵利民)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