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繪就綠水青山新畫卷 打造高質量發展“金鑰匙”
近年來,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榮炳鹽資源區始終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通過強化綠色治理、構建綠色生態、培育綠色經濟,成功將得天獨厚的山水資源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

還綠于民,生態修復重塑河清岸秀
榮炳,古稱龍溪、蛟溪,自古依水而興。區域內河網縱橫、湖庫密布,擁有“兩河五湖五水庫”的水系格局。近年來,榮炳園區將水生態治理置于突出位置,持續推進河道生態修復,著力構建完整的水生態保護體系,“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通濟河榮炳段全長約12公里,流域面積46平方公里。曾經,河道淤塞、岸線違建等問題導致汛期頻現險情。園區嚴格對標《丹徒區通濟河紫陽橋國考斷面水質改善提升整治方案》,推進“拆、理、清、建”綜合整治,徹底清除河道違建,恢復自然岸線。在市級多部門支持下,去年10月底啟動的通濟河整治工程,通過清淤拓浚將防洪標準提升至“20年一遇”,同步新建及改造多座橋梁、排澇站和涵閘等設施。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條長約8公里的生態堤頂道路正在建設中,實現從消除水患到營造水韻的跨越,使通濟河成為融合防洪與生態功能的綠色廊道。
為保障紫陽橋國考斷面水質,園區還實施了6項應急治理與生態提升工程。橫塘湖排水河清淤2100米,南莊十字引河清淤2800米,清淤總量4.7萬立方米,岸坡覆綠4.3萬平方米,真正實現“還岸于民,還綠于民,還景于民”。

逐綠而行,生態保護賦能鄉村新貌
位于茅山北麓的曲陽西山村,如今山峰蒼翠、溪水碧綠,棧道蜿蜒、鮮花綻放,村莊與景致和諧相融,宛若一幅詩意鄉村畫卷。
西山村的蛻變是榮炳全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園區以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為契機,大力實施鄉村風貌提升工程,不僅在西山村建成臨水棧道、紅色廣場、驛站和一米菜園等項目,更全域常態化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聚焦“清臟、治亂、提質”,園區開展村莊環境集中攻堅,強化長效管護,建立村鎮兩級巡查機制,實現“齊抓共管、協同聯動”,推動鄉村環境由“一時美”邁向“持久美”。在污染防治方面,每月對涉VOCs企業開展巡查,落實重污染天氣管控,持續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回頭看”和固廢非法傾倒巡查,構建“人防+技防”秸稈禁燒體系,確保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園區還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形成統籌聯動、合力攻堅的“大格局”,不斷優化綠色空間結構,顯著改善生態環境,成功擦亮“山水榮炳”生態名片。

點綠成金,生態轉化激活發展新引擎
優良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根基。榮炳園區堅定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積極探索“點綠成金”的有效路徑,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在綠色發展理念引領下,西谷里生態農旅項目應運而生,成為丹徒區首個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農文旅項目。以“城市+鄉村+景區”為核心理念,創新推出會員定制、訂單農業和沉浸式體驗三大模式,打造集休閑度假、體育康養、農事研學、文化休閑于一體的綜合目的地。
依托優質自然稟賦和紅色文化底蘊,園區規劃打造延茅路至洋湖全長12公里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串聯山水湖泊、傳統村落與革命遺址,配套充電樁、生態停車場和特色驛站等設施,全面融入大茅山旅游度假區,讓游客深度體驗“山水榮炳”的詩意魅力。
榮炳氣候溫潤、水網交織,特有的未污染“堰土”富含礦物質,孕育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榮炳大米”。生態優勢引來億元級智慧農業綜合體項目鑫德農業落地,總投資2.5億元,聚焦研發、加工、物流、電商等環節,構建“訂單種植-高品質加工—冷鏈倉儲—品牌營銷”全產業鏈閉環。目前項目已取得規劃許可,正在推進前期工作。未來,這條全產業鏈將推動“榮炳大米”品牌增值增效,成為強村富民的“綠色引擎”。(張靜 崔寧華 李夢雨)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