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公司+基地+農戶”特色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新建大型農家土灶,讓飯菜更具“煙火氣”;自產自銷的農家土特產基地,產品讓游客吃了還想帶一份;引種高端特色果品,成為地產葡萄采摘“新寵”……白露節氣過后,早晚的氣溫已邁入“舒適區”,在江蘇丹陽高新區大圣村文旅產業基地內的名流生態農莊和幸福家庭農場葡萄種植園,眾多特色體驗吸引了游客。
“快跟我來瞧瞧!這可是我們花了上萬元,請老手藝人量身打造的新土灶!”名流生態農莊負責人眭蓓蕾的話語里滿是期待。走進農莊新建的土灶房,灶臺中間一口特大鐵鍋,兩側分別嵌著大鍋與小鍋。灶身透著古樸的農味,仿佛下一秒就能燃起柴火,煮出滿室飄香的農家飯。
“以前的土灶規模小,今年特意擴建,就是想讓更多人嘗到這份‘煙火氣’。”眭蓓蕾笑著解釋,這土灶上煮出的米飯,用的是自家種的“大圣村”牌稻香米。“去年游客嘗過都說好,今年我們接著種,不僅能讓大家在農莊吃個夠,還能裝成禮盒帶回去,讓全家人都嘗嘗這好米。”如今,每當土灶上的鐵鍋冒出熱氣,米的清香引得食客頻頻探頭。
作為集種植、養殖、餐飲于一體的休閑觀光基地,名流生態農莊還有不少驚喜:梅花鹿觀光區里,小鹿抖著尾巴悠閑踱步;水產養殖垂釣區旁,釣友們屏息靜待魚上鉤;戶外拓展區中,不時傳來孩童的歡聲笑語……今年,農莊更是對“月季長廊”進行了高標準改造,藤蔓纏繞的花架下,朵朵月季競相綻放,與新添的土灶相映成趣。游客在賞景之余,還能親手體驗農家烹飪,感受“樂在鄉村”的地氣。
農莊的“土特產菜單”上還有更多本地風味。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農莊在建起了菜籽油生產基地、山芋種植基地,還養了“走地雞”“跑地鴨”。金燦燦的菜籽油,是農戶們用傳統工藝壓榨的;韌勁十足的山芋粉絲,是冬日里曬制的農家味道;草雞蛋、土鴨蛋,輕輕一磕便流出金黃色的蛋黃。這些帶著鄉土氣息的食材,成了游客餐桌上的必點菜,不少人臨走時還會拎上幾袋,把美味帶回家。
順著農莊的小路往前走,便到了大圣村幸福家庭農場的葡萄園。掀開大棚的簾子,一股清甜的果香撲面而來。一壟壟葡萄藤整齊排列,翠綠的葉片間,一串串“藍寶石”葡萄格外惹眼——它們形如手指,色澤紫中透紅,陽光透過棚膜灑在上面,像綴滿了細碎的寶石,難怪還有個浪漫的名字叫“月光之淚”。
“這是前幾年從外地引進的品種,一共種了2畝多。”農場葡萄種植戶眭堅笑著介紹。為了讓“藍寶石”在丹陽扎根,他沒少下功夫:從調控大棚溫度到修剪藤蔓,每一個環節都親力親為。功夫不負有心人,去年葡萄成功掛果,成了游客的“心頭好”。“你看這葡萄,不僅好吃,還好看,好多游客都忍不住拍照發朋友圈。”如今,除了游客采摘,村委會還幫忙推廣銷售,讓這葡中珍品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文旅融合,才能讓鄉村更有活力。”大圣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說。如今的大圣村文旅基地,早已不是單一的觀光地:游客可以在名流生態農莊,用土灶煮一鍋東北稻香米,就著農家菜籽油炒的時蔬,感受返璞歸真的愜意;也能到幸福家庭農場,親手摘下“藍寶石”葡萄,體驗農事采摘的樂趣;還能認養一塊菜地,在閑暇時來澆水、施肥,收獲屬于自己的生態蔬菜。(全媒體通訊員 蔣須俊 蕭也平 全媒體記者 周迎)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