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活水”澆灌鄉村振興 打造生態品質“金字招牌”
“你看這蓮藕,剛用水槍沖出來就白生生的,每天能賣1000多斤!”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韋崗街道的連片藕塘里,種藕大戶施祥勝彎腰提起一串蓮藕,水珠順著藕節滾落,濺起的塘水映著層層蓮葉,滿是生機。誰能想到,這片年產超30萬斤蓮藕的“金荷塘”,幾年前還是“雨天澇、晴天荒”的水洼地——而這變化,正是潤州區用生態“活水”澆灌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
“小田變大田”引來源頭活水
“以前這塊地,一家幾畝散著種,一到雨季就積水,莊稼淹得只剩稈兒,收成都沒個準頭。”站在藕塘邊,韋崗街道黨工委工作人員指著腳下的土地說,為破解水洼地“低產低效”的困境,街道2022年在農業部門指導下,以“小田變大田”改革為抓手,集中流轉土地279.4畝,招引5個專業種植大戶,把零散澇地整合連片,種上了高產蓮藕、優質蔬菜。
“光整合還不夠,得讓‘死水’變‘活水’。”該工作人員說,街道同步推進“生態打底”:整修貫通機耕道,讓運輸車輛能直接到田邊;修繕田邊水利設施,既解決雨季內澇,又保障旱季灌溉,“現在藕塘里的水‘活’了,旱能蓄、澇能排,蓮藕長得穩,采藕、運貨也方便,土地利用率比以前提高了三成多!”
生態基礎筑牢了,效益跟著往上走。施祥勝承包的100畝藕塘,如今日均銷量超1000斤,還帶動周邊10多名村民就近務工,“以前種地看天吃飯,現在靠這‘活水塘’,一年收入比過去翻了番,心里踏實!”施祥勝說。截至目前,韋崗街道已培育6名懂生態種植、善市場經營的“新農人”,農民人均收入隨生態產業發展穩步增長。
產銷聯動讓活水潤出“金效益”
“來嘗嘗我們的蓮藕,生吃脆甜,燉湯粉糯!”在韋崗街道“和美鄉村 ‘藕’遇韋崗”主題活動現場,工作人員正忙著給游客遞上切好的蓮藕。展臺前,新鮮蓮藕、鎮栗青南瓜、鳳鈴椒等生態農產品擺得滿滿當當,不少游客一邊品嘗,一邊掃碼下單。
“生態種得好,更要讓好東西‘活’起來、賣出去。”街道負責產銷對接的工作人員介紹,為讓生態農產品走出田間,街道不僅搭建線下推介平臺,還簽約“政校村企鄉村振興黨建聯盟”,用“技術+渠道”為“荷塘經濟”注入新活力:“‘潤農先鋒’團隊定期來指導生態種植,避免化肥農藥污染;大學生實踐團隊幫我們做電商直播,去年線上賣了3萬斤蓮藕,比線下批發價還高兩成!”
生態品質成了“金字招牌”,村民們的口袋也越來越鼓。“我把3畝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能拿租金,平時來藕塘采藕、打包,一個月還能掙3000多塊。”村民李阿姨笑著說,現在村里不少人都像她一樣,既是生態產業的參與者,也是生態紅利的受益者。
流域治理種出“綠色銀行”
順著藕塘旁的生態步道往深處走,便到了韋崗街道東家莊小流域。眼前,清冽的塘水倒映著岸邊甜柿樹,2000余棵果樹郁郁蔥蔥,幾名村民正忙著修剪枝條。“以前這里可不是這樣,土都被雨水沖跑了,地里長不出好莊稼。”村民黃師傅拿著剛摘下的甜柿告訴記者,如今不僅環境好了,果子還能賣錢,“去年我家5棵樹就賣了2000多塊,比種玉米劃算多了!”
潤州區水利局工作人員詳解這片流域的“煥新密碼”:2023年,東家莊小流域治理被列為區十大民生實事,投入102萬元實施“生態修復”工程——清淤塘壩1.1萬立方米,讓淤塞的塘壩重新“呼吸”,恢復蓄水灌溉功能;新增林草措施面積1.87公頃,種上經濟林和水保林,既固土防沙,又能結果創收。
“現在這里水土流失治理率超90%,林草覆蓋率達30%以上,生態好了,‘錢景’也來了。”該工作人員說,每到甜柿采摘季,不少游客專程來體驗鄉村游,帶動周邊農家樂、農產品銷售,“更重要的是,村民們從‘要我護生態’變成‘我要護生態’,連孩子都知道要愛護樹木、保護水塘,這才是長久的‘綠色銀行’。”
暮色漸濃,藕塘里蛙鳴與林間的蟲鳴交織,夕陽為蓮葉鍍上金邊。從水洼地到“綠荷塘”,從“生態包袱”到“致富源泉”,潤州區正以生態為筆、以活水為墨,在鄉村振興畫卷上,不斷書寫著“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新故事——這故事里,每一滴生態“活水”,都滋潤著群眾的幸福生活。(王育春)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