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基因成為“大思政課”的鮮亮底色
在新青年志愿者服務隊的細致講解中,重返覺醒年代;在百年前的大教室里,聽專家學者圍繞“大歷史視野中的北大紅樓”等主題傾情開講。新學期的鐘聲敲響,一群青年學子來到北大紅樓上“開學第一課”。截至9月14日,已有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的870余名新生分批次走進北大紅樓,在紅色浸潤中開啟新學期。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精神內(nèi)核,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更是青年一代砥礪前行、奮發(fā)有為的力量源泉。高校校史館的史料,記錄烽火歲月;博物館的藏品,見證科學探索;圖書館的典籍,涵養(yǎng)人文情懷;歷史建筑的設施,鐫刻辦學初心。紅色資源既囊括了黨在百余年奮斗實踐中的人物、事件、物品等物質(zhì)載體,也包括在實踐中產(chǎn)生的思想品質(zhì)、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精神載體,為高校“大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思政教育的具體文本,延展了“大思政課”的教學體系、教學方式。
將思政課堂從校園延伸到歷史現(xiàn)場,讓紅色遺址、革命文物、紀念設施、英雄事跡成為最生動、最深刻的教材,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實踐。當青年學子置身于先輩們曾經(jīng)奮斗、吶喊、求索的物理空間,課本中的抽象知識變得具象化、生動化,讓學生們能夠?qū)旧系某橄髿v史與生活中的具象歷史相結(jié)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這堂‘開學第一課’帶給我精神的淬煉,讓信念的火種長存于心。”北京大學法學院2025級本科生黎子墨說的這番感受,道出了這種教育模式的獨特效果。它并非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在歷史的回望與現(xiàn)實的思考中,錘煉青年的思想純度、信仰硬度和擔當力度。不僅是當下的感動,更是要播下持久燃燒的價值火種,照亮青年未來的成長之路。
巍巍學府,弦歌不輟。105年前,29歲的陳望道懷著對真理的向往,翻譯了首個中文全譯本《共產(chǎn)黨宣言》,這部著作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人創(chuàng)造信仰故事的思想起點。如今,復旦大學“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的隊員們用青春的聲音,讓這段紅色記憶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光芒。不久前,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來到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qū)紀念館,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后代見面。這座舊式西洋小樓,曾是約翰·拉貝的居所。身處和平年代的青年能做些什么?來自南京大學不同專業(yè)的青年學生組成一支跨學科隊伍,開啟“拉貝日記與和平城市”國際云科考項目。西安交通大學西遷博物館,一張粉色舊車票靜靜展陳。票面上“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字句,醒目而熾烈。西安交大用300多場講解讓學子明白,那張車票的終點是“國之所需、我之所向”,愛國主義正是西遷精神的核心。
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需要的正是這種可感可知的傳承方式。在各高校積極探索“大思政課”建設的過程中,充分利用好所在地及周邊的紅色資源,將其有機融入育人全過程,變舊址遺址為“課堂”,變革命歷史為“教材”,變先輩楷模為“教師”,無疑是一條行之有效且意義深遠的路徑。它讓宏大的“大歷史”敘事,通過具體的“小課堂”場景和體驗,真正入耳、入腦、入心。
高校“開學第一課”選擇在紅色地標開啟,寓意深遠。它象征著新的人生階段,首先要校準精神的航向,筑牢理想的根基。這不僅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更應是人生旅途中永不結(jié)業(yè)的“必修課”。期待更多高校能創(chuàng)新形式、深化內(nèi)涵,帶領青年學子在歷史的深處汲取無窮智慧與力量,將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新時代的追夢征程,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青春華章。(安山)
詳情請見:https://www.cnxz.com.cn/newsDetail?DetailId=1968135592964927488
責任編輯:龔逍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