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蓮巷走出的抗日英雄——陳懷民

陳懷民
□ 李克儉
小巷深深,晨曦映照在斑駁的磚墻上,一群白鴿飛旋在樓宇間,偶爾聽到開門的“吱扭”聲,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你找誰?”迎面走來的老者問我,“我……”我找誰呢? 35、33、31……轉步進入一個院落,一個久違的門牌號映入眼簾:白蓮巷29號!我佇立良久,思緒一下子被拉到過去,從這里——鎮江白蓮巷29號,走出一個英俊青年,他就是威震四方的抗日英雄——陳懷民!
1916年12月25日,陳懷民出生于鎮江市白蓮巷29號。其父陳子祥曾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投身民主革命。陳懷民自幼喜歡聽祖輩講民族英雄的故事,欽佩鄧世昌臨危不懼撞擊日艦的愛國捐軀精神。“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后,16歲的陳懷民投筆從戎,參加十九路軍所編組的學生抗日義勇軍,抵抗日寇侵略。1933年1月,考入杭州筧橋中央航空學校。1936年航校畢業后編入中國空軍第四大隊任少尉飛行員,先后參加保衛華北和捍衛上海、南京的戰斗,擊落擊傷敵機5架,曾3次受傷,康復后又駕駛戰機重返戰場。
1938年4月29日,日軍36架飛機空襲武漢。陳懷民與戰友們駕機迎戰,在武漢上空展開激戰。憑借高超的駕駛技術,左拼右殺,不到5分鐘,就成功擊落1架敵機。這時,5架敵機蜂擁而上,敵機的機關槍擊碎了陳懷民的座艙和尾翼,陳懷民胸口也隨之中彈。他強忍傷痛,猛推油門桿,駕機徑直向其中一架敵機猛撲過去……被其撞落的是日本軍方王牌飛行員高橋憲一。
陳懷民成為世界空戰史上與敵機對撞的第一人!
一個月后,他的戀人王璐璐身著定情旗袍,縱身躍入吞噬愛人的長江。這對戀人以生命譜寫了抗戰年代最凄美的驪歌,一個為國捐軀,一個為愛殉情。
1938年6月5日,國民政府在漢口為陳懷民舉行追悼會,2萬多人前來祭奠。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駐漢辦事處為陳懷民敬獻花圈和橫幅,挽聯和橫幅上分別寫著“捐軀報國”“義薄云天”。武漢市江岸區原南小路命名為“陳懷民路”,路的一端緊連“中山大道”,另一端直通“勝利街”。陳懷民的妹妹由陳天樂改名為陳難,是為了不忘國難。
如今,87年過去了,長江永遠記得那個瞬間。撞機的火花墜入江水時,成千上萬的白蓮正從上游涌來,花瓣沾著血色的朝霞。漁民說在那之后每年清明,江面會浮起帶有墨香的紙屑,像他未寫完的家書。他寫給姐姐的遺言還留在博物館的玻璃柜里:“為人子者應忠孝兩全,而今戰局危急,只得效楊靖宇將軍,留熱血于祖國。”作為兒子,他深知孝敬父母、承歡膝下是為人子的本分。然而,國難當頭,這一份“孝”已無法圓滿。“每次飛機起飛的時候!我都當作是最后的飛行。與日本人作戰,我從來沒想著回來!”他擲地有聲的言語,至今激勵著后人。
鎮江老渡口的渡輪笛音喚醒渡江人。遠處,貨輪正拉著汽笛通過江心洲,船尾拖出長長的浪痕。這浪痕多像當年陳懷民戰機留下的尾云??!水上人家新晾的藍布衫在風里翻飛,讓人想起那個陽光朝氣的青年,曾經把空軍夾克熨得筆挺,口袋總裝著鎮江糕點——他總說打完了仗要帶戰友們回來嘗嘗。如今和平年代的紫燕掠過江面,忽然明白所謂英雄,不過是把“國家”二字刻在血肉上的人。
溯江而上,武漢的抗戰紀念館里,他的飛行帽陳列在玻璃罩中,帽檐上別著朵干枯的白蓮。講解員說這是從當年墜機江灘拾來的,花蕊里還藏著半片敵機殘骸。
晨曦中的白蓮巷飄起炊煙,孩子舉著風車從門前跑過,笑聲驚飛了屋脊上的鴿子。盛開的月季花簇擁著“白蓮巷29號”門牌,風起時,滿巷清香,仿佛那個永遠年輕的英魂,仍在這人間煙火里,守護著他用生命換來的春天。
暮色漸濃時,西津渡古戲臺隱約傳來評彈聲:“他本是個讀書人,偏要做那報國身……”白蓮在晚風中輕輕搖曳,像無數未寄出的信箋在低語。
“藍天白云唱英雄,萬里山河蕩回聲,中華英烈傳千古,丹心碧血映長空。”這歌聲,是鎮江人的心聲,縈人耳畔,激揚不絕!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