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書寫“破圈”答卷
金山網訊 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主辦的文化指導員工作交流展示活動在鎮江舉行。作為全國唯一交流發言的地級市,鎮江在活動中分享的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憑借其創新性與實效性成為焦點。
2024年,為響應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號召,鎮江作為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指導下,開啟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我市在模式構建上系統性“破圈”,直面公共文化產品質量不高、活動單一、人才短缺等問題,制定近20項核心制度及《三年行動計劃》,明確“招募-培訓-服務-考核”全流程閉環,引導資源向薄弱鄉村傾斜,遴選30個培育項目提供支持。
組建了一支高水準團隊,按特、高、中三級培育文化指導師進行培養。290人中,中高級以上職稱占比65%;70%以上文化指導師來自社會組織、高校等社會力量,80%文化空間由社會力量運營,推動服務與藝術普及、非遺傳承等跨界融合,打造出“何以鎮江”等30余個受歡迎的品牌項目。
載體激活方面,文化指導師與城市書房、非遺守望空間等新型文化空間結對,每人每年開展活動不少于20場;通過發布近200項指導師服務菜單和100項空間服務菜單,提供定制化“點單”服務。在文化指導師助力下,124個文化空間品質提升,23個獲評省級新型公共文化空間,陳履生博物館、望山書局等還斬獲全國及長三角獎項。
傳播形式上,鎮江也不斷創新。依托指導師創辦的市民文化夜校,按“六有”標準開設266門線下、46門線上課程,42個教學點實現“就近選課”;搭建線上管理平臺,全年發布活動5000余場,服務時長超1萬小時;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平臺,發布2400余條活動預告,擴大服務與理念傳播覆蓋面。
如今,鎮江文化指導師志愿服務模式惠及群眾逾100萬人次,交出一份亮眼的民生文化答卷。(通訊員 王佑嘉 記者 譚藝婷)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