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從“陌鄰”到“睦鄰” “熟人社區”讓鄰里情更濃
秋夜微風拂過,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寶塔路街道黎明社區紅星牡丹園小區廣場上笑語盈盈。正在散步的居民李阿姨和鄰居們夸贊道:“咱們小區真是越來越好了!昨天我家水管漏水,在樓道微信群里一說,維修達人老趙立馬就上門幫忙。現在鄰里之間有事互相搭把手,住在這里真舒心!”
這樣的溫馨場景,在這個擁有12棟居民樓、603戶家庭、約2100人的半安置小區已成為日常。作為包含6棟安置回遷房的混合型小區,紅星牡丹園曾經面臨鄰里關系淡漠、居民參與度不高等治理難題。如今,通過黎明社區黨委引領的“熟人社區”建設,以7人自治小組為核心,這個小區成功將“問題清單”轉化為“自治合力”,激活了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黨建引領,筑牢治理“主心骨”
社區黨委將黨組織嵌入居民自治全過程,構建“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員中心戶”三級組織體系,確保自治活動健康有序開展。通過把支部建在網格上,目前已儲備樓棟長19名,設立黨員中心戶12戶,并聯合潤州區教育局組建“紅燭先鋒”志愿服務隊。
一批有熱心、有熱情、有能力的居民積極主動。醫護專家朱阿姨利用專業特長組織健康講座,維修達人老趙為鄰里提供應急維修服務,熱心科普的潘老開展豐富多彩的科學普及活動······這些居民骨干用自身專業知識,助力社區治理。

居民們開展文娛活動。(資料圖)
空間活化,搭建鄰里“會客廳”
走進小區活動室,“牡丹議事廳”格外引人注目。這個配備簡單桌椅、茶水、書架的公共空間,已成為居民“愿意來、坐得下、聊得開”的共享客廳。黨建活動展示角、書畫園地等特色區域增強了活動室的親切感,而“心愿墻”則成為收集居民微心愿和意見建議的重要渠道。
通過“樓門議事會”“居民圓桌會”等微協商形式,小區以樓棟、單元為單位,就公共空間管理、寵物飼養、垃圾分類等具體問題廣泛收集意見。社區黨委不定期通過“黨群薈”議事平臺組織居民商討,全面實現居民“自己提、自己議、自己定、自己辦”的自治模式。
文化浸潤,編織鄰里“親情網”
小區居民還共同討論制定《牡丹園居民公約》,用朗朗上口、易于執行的條款強化共同規范。小區“你好,鄰居”計劃則在節假日、紀念日等特殊時點,依托“牡丹雅室”黨建陣地,建立“資源共享、陣地共用、活動共辦”的融合共進新模式。
兩年來,牡丹園黨支部與鎮江市工信局、鎮江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潤州區教育局等聯盟單位多次開展共建活動,元宵茶話會、“光影鑄魂”觀影活動、集體生日會等活動精彩紛呈。此外,牡丹園黨支部還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聯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工作室每月開展1—2次健康檢測,真正實現暖心“鄰”距離。

為社區老人舉辦集體生日會。(資料圖)
問題導向,展現自治“新效能”
以7人自治小組為核心,牡丹園黨支部鼓勵老黨員、志愿者帶動更多居民參與治理隊伍,實現“自己的事自己管,大家的事大家辦”。每月圍繞1—2個焦點問題召開的“我的小區我做主”專題議事會,已成為解決社區難題的重要平臺。
針對樓道堆物問題,通過制定《樓道公約》,成立鄰里勸導隊實現自我管理;針對電瓶車充電安全問題,自治小組組織志愿者上門宣傳安全知識,黨員志愿服務隊定期巡視小區。除了解決問題,自治小組還主動關心慰問患病居民及黨員骨干,傳遞黨的溫暖。
如今,紅星牡丹園的居民們正從“陌生人”變為“點頭之交”,再成為“可以打招呼、能幫忙”的熟人。一個個具體問題的解決,讓居民在自治中看到成效、得到實惠。通過“熟人社區”的精心打造,紅星牡丹園小區在黨建引領下互助共濟,正日益成長為一個有溫度、有認同感的溫馨家園。(孫晨飛 戴胤)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