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強“三區”文章 老區呈現新氣象——訪丹陽市延陵鎮黨委書記張金偉
摘要:地處老區的丹陽市延陵鎮,以“三區”建設為主戰場,做強園區、鎮區、景區文章,立足水資源推進鄉村振興。以水為脈,激活發展動能,其“轉化”之道為鎮域經濟提供借鑒。初秋時節,《鎮江日報》“開發區街鎮新觀察”采訪組走進延陵鎮,探尋這座老區小鎮如何煥發全新活力與魅力——
金山網訊 初秋的丹陽延陵鎮,湖塘星羅棋布,風景一邊獨好。作為地處黃茅老區的延陵鎮,在推進現代化“智造名城 運河明珠”建設中,如何讓豐富的水資源發揮最大價值推進鄉村振興?初秋時節,《鎮江日報》“開發區街鎮新觀察”采訪組對丹陽市延陵鎮黨委書記張金偉作了專訪。他說,近年來,延陵鎮把園區、鎮區和景區“三區”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全力做強“園區、鎮區、景區”三篇文章,讓老區呈現新氣象,全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延陵鎮航拍 張宇杰 攝
做好“園區”文章,雙管齊下激發經濟活力
園區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一年來,我鎮圓滿完成花王生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破產重整,花王股份成為全國首家‘國九條’新規后獲批重整的上市公司,巨貿康萬家獲丹陽市納稅三等獎,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更加鮮明。”就如何做強園區經濟,張金偉首先向記者分享了園區經濟的“成績單”,他說,“做強園區文章,我們從項目建設、盤活閑置資產兩方面入手,雙管齊下激發經濟活力。”
“一個是,項目建設扎實有力。”張金偉說,“今年來,延陵鎮9個重點產業類項目計劃總投資11.27億元,年度計劃投資6.12億元,1-8月累計完成投資3.49億元,目前全部開工建設,4個項目已竣工投產。”
“其次是盤活閑置資產,推進園區提質增效。” 張金偉說,“按照存量用地管理辦法,完成法拍交易盤活土地30畝,更新載體對外招租廠房1.7萬平方米,以‘雙向配對’和‘增資增容’方式合作盤活土地74畝、廠房2萬平方米。同時,我們加大國有(集體)資產盤整處置力度,完成嘉賢建設延星地塊、原延陵小學、原延陵糧管所等資產盤活,在提高國資運行效率的同時釋放更大發展空間。”
做好“鎮區”文章,雙向發力建設美麗鎮村
“今年以來,我鎮圍繞推進美麗延陵鎮村建設,在九里、柳茹和西莊湖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基礎上,推進點上帶動、線上串聯和整體提升,一體提升宜居宜業宜游宜商水平。” 張金偉說,“我們從兩個方面入手,雙向發力建設美麗鎮村。”

九里村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一方面,以重點及特色鎮綜合示范段項目為牽引,推動集鎮公共服務功能和基礎設施提升,更好地傳承展示延陵特色文化,豐富集鎮周邊群眾業余文化生活。項目總投資約770萬元,利用原供銷社、商業公司土地資源,通過危房改造實現功能升級。
另一方面,深入推進茅山老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實現村莊特色旅游資源更好串聯,推動村莊基礎設施改善、公共空間整治提升。延陵鎮在片區建設中計劃使用省級財政資金建設19個項目,2024年已完工10個項目,今年延陵鎮有序推進剩余9個項目實施。
做好“景區”文章,三大手筆擦亮旅游品牌
“鄉村旅游是我鎮的特色產業,九里景區是我鎮的一張靚麗名片”。張金偉介紹,“我們通過三大舉措,著力擦亮旅游品牌。”

季子圣像 張宇杰 攝
做優文化旅游內容。打造九里全國紅色村,擦亮紅色旅游名片。總投資1720萬元,打造“一中心三片區”(“一中心”即村黨群服務中心;“三片區”即:“星”紅色教育拓展區、“新”忠誠文化展示區、“薪”休閑農業示范區),形成兩條紅色教育線路。在九里風景區打造季子政德教育基地“心諾館”,運用“心諾館”載體做好季子誠信文化宣傳教育,進一步傳承發揚季子“信忠諾”精神。
加強景區管理和運營策劃。把延陵旅游融入大茅山旅游格局,主動對接茅山風景區完善“上茅山,回九里”整體打造方案,推動與茅山融合發展、協同發展,努力講好“上茅山、回九里,功德圓滿”故事。今年利用節假日在景區策劃“景區跨年夜”“春節燈會”等活動,取得良好的市場反響。
積極做好文化旅游宣傳推介。邀請中央電視臺到延陵拍攝宣傳片,省史志辦和揚子晚報合作在賀甲拍攝“不屈的江淮——地方志里尋跡偉大時空變遷”專題片,鎮江市委組織部在賀甲戰斗舊址紀念館布景拍攝宣傳片。通過不同維度的宣傳推介進一步擦亮延陵鎮旅游品牌,提升旅游產業知名度、美譽度。
立足資源稟賦,著力建設“青蝦科技小院”
如何讓豐富的水資源發揮最大價值推進鄉村振興?“我鎮立足特色資源稟賦,打造行宮青蝦產業特色品牌,今年5月,‘青蝦科技小院’成功獲省科協認定,并獲10萬元立項資助。在建設上,我鎮圍繞‘青蝦科技小院’申報標準,累計投入120萬元推進標準化池塘改造,并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共建實驗基地。” 張金偉介紹。目前,行宮青蝦養殖基地占地700余畝,包括種苗基地、成品蝦基地和交易市場,年產值超1000萬元,其中種苗年產值達300萬元,進一步強化聯農帶農強農富農作用,更好地實現富民強村。
從千年傳承的季子誠信文化,到今天“三區”聯動的火熱實踐,延陵人骨子里就有一種敢擔當、重信諾的精神。“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緊扣‘三區’建設,以實干促發展,以擔當促振興,努力讓高質量發展底色更鮮明、讓群眾生活更幸福!”張金偉說。(記者 曹源 張輝 佘記其 通訊員 秦煒煜)
一線攻堅
用心用情辦實事 為民服務暖人心
佘記其
秋陽下,汽車沿著丹西公路一路前行,不一會兒來到了位于茅山老區的延陵鎮,躍入眼簾的,除了滿眼的風光,更讓人深刻感受到了一幅“產業興旺、農旅融合、宜居宜業”的鎮村實景圖。
“項目建設的順利推進,真的離不開黨委政府的用心用情服務。”在延陵鎮,無論是在已經封頂的云洲設備項目一期主體建設、已建成投產的盛泰氣體項目建設現場,還是在完成的同泰化機項目設備改造車間,抑或正在進行試生產的巨貿康萬家項目、品爍新材料項目建設現場,項目建設有關負責人均一致表示,“黨委政府的項目服務專員跟進、現場協調,政策咨詢、手續幫辦、矛盾協調等,就像‘雪中送炭’,為我們項目建設推進帶來了一場‘及時雨’!”
如果說服務項目建設是延陵鎮黨委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暖心實招”,那么,盤活閑置資產、引來“金鳳凰”更是延陵鎮黨委政府攻堅克難的“發展硬招”。今年,延陵鎮針對園區核心帶開展系統梳理,通過協商引入新投資、司法拍賣等多種途徑對7宗地塊、累計360余畝低效閑置用地進行精準盤活,推動“沉睡”資源變為“活資產”,已成功引進船舶配套、眼鏡制造、機械加工等一批契合園區產業集群發展方向的企業,孵化培育了工業機器人、多功能管材等一批高端裝備制造新興企業,引導8家企業實施生產線數字化轉型升級與關鍵技術改造,不斷推動傳統產業邁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
延陵鎮水資源豐富,過去,村民大多以養殖“四大家魚”為主,“辛苦一年,扣除飼料、人工,有時候還倒貼。”一位老養殖戶回憶道。為推動傳統漁業走向高附加值,近年來,丹陽市延陵鎮人民政府與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充分協商,共建江蘇省(丹陽)青蝦科技小院,形成“黨委政府引導,科研院所支撐,經營主體加盟,農民群眾參與”的“四位一體”推進機制。時下,行宮村以一只青蝦“撬”動了振興之路。養殖戶們相信,“多虧了黨委政府,這條青蝦致富路前景越來越廣闊!”
產業發展的同時,鎮村環境越來越美。今年以來,我鎮圍繞推進美麗延陵鎮村建設,在九里、柳茹和西莊湖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基礎上,推進點上帶動、線上串聯和整體提升,一體提升宜居宜業宜游宜商水平。談起柳茹村的發展,柳茹村黨總支書記邢學平說,“古建筑修繕后,村莊環境變美了,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記者手記
以“水”為脈 激活發展新動能
曹源
初秋的延陵,是一幅被水浸潤的畫卷。車行鄉間,星羅棋布的湖塘在晨光下泛著粼粼波光,與水網交織的田園、古樸的村舍共同構成一派靜謐和諧的景象。與延陵鎮黨委書記張金偉的對話,就在這般水韻環繞的氛圍中展開。他沒有急于羅列數據,而是先帶我們感受了這片土地的底蘊與潛力。在他看來,延陵的振興之路,關鍵在于做好“園區、鎮區、景區”三篇文章。而水,正是貫穿其中的靈動血脈。
園區興,則經濟活。張金偉書記分享的“成績單”令人振奮。從成功重整花王股份,到精準盤活閑置資產,延陵的園區經濟展現出“騰籠換鳥”的魄力與智慧。那一組組投資數據、一處處被喚醒的沉睡資產,背后是發展思路的轉變。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延陵的園區建設,似乎也秉承了水的韌性,在存量中挖掘增量,讓老區的工業肌體重新煥發活力。這不僅是經濟的增長,更是發展質量的提升。
鎮區美,則民生暖。行走在延陵鎮區與鄉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種“雙向發力”的節奏。一邊是集鎮功能的提升,利用原有空間進行有機更新,讓公共服務如水銀瀉地般更貼近居民;另一邊是茅山老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的精致打造,將九里、柳茹、西莊湖等珍珠般的村落串聯成鏈。水滋養了土地,也塑造了聚落。這里的建設沒有大拆大建,而是如細流般浸潤,注重傳承延陵特有的季子誠信文化,提升的是整體的人居環境與文化品位,讓“宜居宜業宜游”從藍圖變為百姓觸手可及的日常。
景區旺,則名片亮。延陵的旅游文章,做得尤為精彩。九里景區是核心,但延陵人并未止步于此。他們深挖季子德信文化,聯合市紀委監委打造“心諾館”,設計教育線路,讓歷史故事鮮活起來;他們主動融入大茅山旅游格局,講好“上茅山,回九里”的故事,體現出開闊的區域協同視野;他們策劃的的各類節慶活動,則如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層層漣漪,不斷擴大延陵旅游的知名度。水有源,故其流不窮。文化,正是延陵旅游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
采訪結束告別延陵,回望那片土地,印象深刻的不僅是湖光水色,更是這里的人們如水般靈動的發展思維。他們既懂得傳承堅守,保護歷史的根脈;又勇于開拓創新,引入現代的活水。在“三區”聯動的發展脈絡中,以水的柔韌破解發展難題,以水的包容匯聚各方資源,以水的持續滴穿振興之路上的頑石。延陵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正在這水韻滋養下,愈發清晰、動人。
總編快語
談延陵的“轉化”之道
習斌
丹陽延陵鎮的實踐,為我們觀察鎮域經濟發展提供了富有啟發的樣本。這個地處黃茅老區的鄉鎮,正以其清晰的發展思路和扎實的行動,詮釋著如何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優勢,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穩步前行。
園區之變,在于將存量資源轉化為新興動能。延陵的智慧,不僅在于引進增量,更在于精耕存量。它通過精準的操作,將閑置資產、低效載體轉化為活躍的生產力要素。無論是成功重整企業,還是盤活閑置廠房土地,其深遠意義在于,完成了從“物理空間”到“產業生態”的價值躍升,為鎮域經濟注入了持續的內生動力。
鎮區之變,在于將文化底蘊轉化為發展軟實力。延陵的鎮區提升,避免了表象更新,其精髓在于“轉化”。它將季子誠信文化等歷史文脈,轉化為城鎮的精神內核與特色風貌,將改善人居環境的投入,轉化為居民的歸屬感與凝聚力。這是一種將文化資源、生態資源轉化為民生福祉與內涵競爭力的深刻實踐。
景區之變,在于將生態文化資源轉化為區域協同優勢。延陵跳出景點建設的窠臼,致力于實現價值的市場轉化。它將一系列資源系統轉化為“九里景區”的核心IP和特色旅游產品。更重要的是,它主動將自身轉化為區域旅游格局中的關鍵一環,通過“上茅山,回九里”的協同敘事,將生態文化優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市場吸引力和區域競爭力。
延陵的實踐,為同類地區如何立足自身實際,走出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借鑒。它的未來,值得持續關注與期待。

視頻制作 張宇杰 張玄燁 朱晶晶 錢恒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