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丨江蘇鎮江:光伏賦能護生態,探索“一地兩用、效益雙增”綠色振興路徑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盤活閑置資源、扎實推動綠色發展,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以寶堰鎮“漁光互補”項目為示范,緊扣“雙碳”目標,系統梳理和整合區內坑塘水面、閑置土地等資源要素,推動綠色能源與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積極探索“一地兩用、效益雙增”的綠色振興路徑,為區域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持續動能。

舊塘煥新顏:光漁融合優生態
丹徒區寶堰鎮的漁光互補項目總占地2380畝,覆蓋徐巷、團結、魯溪三個行政村。曾經,這里的坑塘多處于閑置或低效利用狀態,荒草叢生、淤泥堆積;如今,一塊塊藍色光伏板在水面整齊鋪開,與下方波光粼粼的養殖水體相映成趣,昔日“廢棄地”搖身變為集發電、養殖于一體的綠色清潔產能基地。
以往的養殖形式小而散,一到魚塘換水期,通濟河、勝利河斷面水質波動較為嚴重。通過坑塘水面的回收,項目淘汰了傳統的粗放式養殖,引進綠色生態規模養殖,成功改善養殖尾水的面源污染問題。這一轉變,不僅使得鄉村環境顏值“飆升”——坑塘周邊臟亂差現象得到改觀,連片光伏板還有效保護了區域內河流、坑塘組成的水生態網絡,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實施前

實施后
節能新途徑:光伏點亮綠色財富
摒棄傳統坑塘養殖的“單打獨斗”,丹徒區創新探索“上層光伏發電、下層漁業養殖”的立體利用模式,讓水域空間發揮“1+1>2”的效益。
以徐巷村為例,自2022年漁光互補項目開工建設以來,村集體經營性收入持續穩步增長。隨著項目逐步達產,預計今年徐巷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將突破300萬元,村民的“錢袋子”也跟著鼓起來。
從節能減排來看,項目建成投運后,每年可實現發電量1.6億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約4.4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超4000噸、氮氧化物排放量超1600噸、二氧化碳排放量超14萬噸。更重要的是,整個發電過程零廢氣、零廢水、零固體廢棄物排放,真正實現了“綠色發電、生態守護”兩不誤。

農文旅齊聚:光伏賦能多彩田園之旅
今年,團結村又出新招!村里經過多輪考察,最終選擇了在生態養殖領域深耕多年的盱眙龍蝦養殖大戶進行合作。依托現有的漁光互補項目,以560畝養殖育苗水面為核心建設養殖基地,推動“光伏+龍蝦”一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一地多產、一水多用”的立體化發展格局。
生態養殖有保障:水面上方的光伏板如同天然“遮陽棚”,為龍蝦打造了涼爽適宜的生長環境,不僅大幅提升龍蝦存活率,還能促進龍蝦肉質更緊實、品質更優良。同時,項目將引入水質自動監測儀,實時追蹤水體pH值、氨氮等關鍵指標,一旦出現異常立即預警,并及時處理。既讓龍蝦養殖過程透明可控,又能及時防范水質污染,實現綠色生態循環養殖。
農文旅融合拓增收:在優質龍蝦養殖的基礎上,團結村還計劃延伸產業鏈,打造集垂釣體驗、田園露營、戶外燒烤于一體的蝦釣中心。未來,游客可以走進鄉村,沉浸式感受田園風光,親手捕撈新鮮龍蝦,品嘗地道農家美味;同時,項目還將帶動寶堰干拌面、米酒、土雞蛋等土特產銷售,讓“農文旅融合”成為村民增收的新引擎,真正實現“聯農帶農、共同富裕”。
集體增收有底氣:通過“水面返租”模式,項目不僅盤活了閑置農田資源,還為村集體帶來穩定的經營收入,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實力,為團結村鄉村振興提供持續動力。
面向“十五五”發展新征程,鎮江市丹徒區將堅決扛起貫徹落實國家戰略的屬地責任,緊密攜手華潤、國能等重要合作伙伴,在綠色能源發展新賽道上勇于探索、積極作為。立足“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轉型”雙重要求,依托區內豐富的綠色電力資源,推動“漁光互補”等創新模式成為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重要抓手,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彰顯綠色丹徒的特色優勢,為服務國家“十五五”時期綠色低碳發展大局貢獻區域力量。(張倩羽 )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