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鎮書記項目結出累累碩果
希望的田野上“鏈”出新“豐”景
金山網訊 金秋時節,句容市茅山鎮的田野鋪開豐收畫卷。丁莊萬畝葡萄園里,果香猶存;蔡門村的秋玉米迎風搖曳,預計農民夏秋兩季收入將超去年;東霞大米、丁家邊桑葚持續熱銷……這片土地上的豐收喜悅,背后是茅山鎮黨委精心培育的“長在田野中”書記項目。以黨建紅鏈串起產業金鏈,這個秋天,鄉村振興的碩果掛滿枝頭。
書記項目年年有,如何創新是關鍵。今年,茅山鎮立足本鎮農業資源稟賦,實施了“以黨建鏈串起產業鏈,打造農業新生態”的書記項目方案,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黨員聚在產業鏈上、作用發揮在產業鏈上。
支部領航,在產業鏈中鍛造發展“硬實力”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干部。基層黨組織的謀劃是產業發展的“定星盤”。近年來,茅山鎮無論是丁莊葡萄產業的出新,還是蔡門玉米產業的興起,以及東霞米業、丁家邊桑葚的發力,一個重要的支撐就是通過以“黨建鏈”賦能“產業鏈”,“鏈”出了一片發展的新天地。
“今年春天栽種的110畝鮮食玉米已全部采收入庫,銷售情況良好,本月底前還有200畝鮮食玉米要采收。”蔡門村黨總支書記袁佳告訴記者,今年種的“牛奶”“小紅玉”玉米,口感好、單價高,已上架盒馬鮮生和平安保險車主商城,蔡門村今年打造出鮮食玉米種植加工全產業鏈,玉米產業能為集體增加70萬元收入。
東霞村通過創新土地股份合作社,以責任田入股、土地分紅及二次分紅的模式,在2000余畝“南粳”“滬軟”的優質稻田中實現逆襲。如今東霞村種銷產業鏈已形成,東霞品牌大米借力訂單農業和直播帶貨銷往全國各地。今年村集體營業收入將突破150萬元,農民的分紅也隨之增長。村黨總支書記林建中告訴記者,把黨建緊緊鏈在產業鏈上,再在產業鏈上錨定“綠色融合”,讓稻米產業“鏈”出了“黃金附加值”。
為持續釋放組織引領效能,茅山鎮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發展相融、愿景相同”的原則,按照“一村一產業、一業一支部”和“強村引領、弱村抱團”的思路,實現共同發展。丁莊村將種植葡萄的理念和經驗分享給附近的3個村,蔡門村與地理條件相近的兩個村聯合發展玉米產業,推動形成了“抱團發展”、全鎮“一盤棋”的產業發展新格局,為鄉村振興筑牢了“硬堡壘”。
科技引領,在產業鏈發展新質生產力
推廣農業新科技,讓農產品更有“錢景”。在今年的書記項目中,茅山鎮黨委把科技引領作為項目的重要考核指標,通過新科技的加持,讓老品牌煥發新生機。
丁莊村種葡萄幾十年,今年村黨委在葡萄產業中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邀請南農大教授房經貴與合作聯社技術人員共同開發智能大棚,全村今年將有2000畝智慧大棚投入使用,果農們在家用手機就可以種植管理自家的葡萄。
葡萄產業研究院院長芮東明帶領團隊在基地進行新品種種植技術攻關,已成功培育出多個新品種,其中“丁莊紫”品種具有早熟、果型美、風味獨特等優點,一經問世就贏得市場青睞。百果園南京區域負責人現場品鑒后,當即拍板包銷明年全部產品。
蔡門村“牛奶”玉米一根賣到11元,高單價的底氣源于好的品種和種植技術。該村與省農科院袁建華團隊合作,在專家的指導下種植的所有玉米達到鮮食玉米的高標準。目前,蔡門村與省農科院簽訂協議,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示范應用,試種了1200個品種的玉米。與此同時,蔡門村還攻關解決了受氣候、水土影響玉米口味不佳的技術難題。袁佳說,蔡門玉米發展雖起步晚,但科技的支撐發揮了關鍵的作用,現在許多玉米種植基地和農科院來村里參觀學習。
丁家邊村的桑葚種植這兩年進入了瓶頸期,村黨總支書記徐濤帶領村干部開啟了桑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為提升產業的“含金量”,他推動建設了60畝精品采摘園,聯合中國農科院蠶業研究所、江蘇大學專家團隊,制定地方種植標準,培育出“金香甚”“白珍珠”等15個果桑新品種,標準化種植技術惠及全村果農。
黨群聯動,在服務產業鏈中凝聚合力
黨建與服務的融合是產業升級的“助推器”。茅山鎮黨委多方推動涉農產業鏈黨組織聯建基建,各支部通過“主題黨日”“一線工作法”等機制,讓黨員干部服務下沉到產業最前沿,持續釋放基層黨組織服務產業發展的本領。
丁莊村黨委成立的“黨員助農先鋒隊”,每年開展技術幫扶100多次,黨員骨干深入田頭指導200多場,在葡萄種植的節點為果農解決各種難題。丁家邊村黨總支建立“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服務模式,在技術指導、規范銷售上做足服務文章,今年全村桑果收購單價增長10%。
東霞村通過農機服務隊,面向大戶及周邊村開展社會化服務,建設谷物烘干中心項目,滿足本村及周邊地區農戶需求,每年烘干量達3000噸,豐富了稻米產業鏈條,同時也增加了集體收入。
一條“黨建鏈”,激活一片產業,帶富一方百姓,更“鏈”牢了黨心民心。茅山鎮黨委書記郭露說,在茅山鎮,黨建不是抽象名詞,而是田間地頭的新技術課堂、村民賬本上的增收數字,更是黨員干部轉作風、解難題、促發展的生動實踐。(記者 朱浩 滕慶海 通訊員 劉洋)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