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金溧漕河:流淌千年的運河文脈與時代新篇
金山網訊 丹金溧漕河,這條曾被稱為珥瀆河的古老河道,因丹陽四大名鎮之一的珥陵鎮而得名,作為京杭大運河丹陽段最大支流,它不僅是連接丹陽、金壇、溧陽三地的黃金漕運通道,更承載著跨越千年的厚重歷史與人文記憶。
河道北起丹陽東門外七里橋舊址,南至溧陽,銜接蕪申運河后向東匯入太湖,自古便是南北物資轉運的關鍵樞紐。其歷史脈絡可追溯至西周,河道東側的葛城遺址,作為迄今發現的吳國最早且規模最大的古城遺址,被譽為“吳國第一城”,現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靜靜訴說著三千年前的吳越文明。
在漫長歲月里,丹金溧漕河兩岸人文薈萃、星光璀璨。唐代詩人皇甫冉、儲光羲,北宋太學生陳東、明代重臣沈固、清代畫家汪吉麟等名人雅士的故里,皆依偎在這條河旁,為河道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蘊。
河畔的珥陵老街,更是時光饋贈的珍貴遺存。早在宋代,這里便已是周邊地區的商貿核心,明清更是迎來鼎盛時期,商賈云集、市井繁華。如今漫步老街,泛黃的屋門木板鐫刻著歲月的痕跡,訴說著往昔的熱鬧。“過去老街入口有座影劇院,配套有發電房、放映室和小賣部,每逢節假日,來看電影的人擠得水泄不通 。”珥陵鎮珥城村村委會工作人員的話語,勾勒出老街上一代人的溫暖記憶。盡管如今影劇院已拆除,老街居民漸少,但那些藏在時光里的煙火氣息,始終未曾消散。
在京杭大運河與丹金溧漕河交匯處,一段“麥舟之贈”的佳話流傳千年。北宋寶元年間,范仲淹次子范純仁奉父命押麥船北上,行至丹陽城郊東南七里的珥瀆河口時,得知父親好友石曼卿親人離世卻無力安葬,當即慷慨贈予整船麥子,幫助他埋葬了親人。后人感念這份義舉,在河口修建了七里橋,又稱麥舟橋。1958年運河改造時,古橋雖被拆除,但“麥舟之贈”所承載的善意與溫情,早已融入運河文化血脈,成為不可磨滅的精神印記。
歷經千年變遷,丹金溧漕河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2021年,丹金溧漕河丹陽段全面升級為國家三級航道標準,寬闊的河道上船只川流不息,整齊的兩岸石駁岸如銀線蜿蜒,古老河道與現代航運完美交融,成為一幅動靜相宜的靚麗畫卷。這條流淌千年的珥瀆河,正以嶄新姿態,續寫著屬于它的時代篇章。(記者 孫力 卞婷婷)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