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江蘇鎮江:水上發電、水下養殖,一片水面兩份收獲 “漁光互補”讓鄉村振興“1+1>2”
走進江蘇鎮江丹徒區寶堰鎮,一塊塊藍色光伏板如棋盤般在水面鋪展,與下方養殖水體中靈動的波紋交相輝映,一幅“上產清潔能源、下育生態水產”的綠色畫卷躍然眼前。很難想象,這片如今生機盎然的“綠能基地”,過去卻是岸邊雜草叢生、塘內淤泥堆積的閑置坑塘。如今,經過科學治理與系統改造,寶堰鎮將“廢棄地”變成了“發電場”,走出了一條綠色轉型、生態振興的新路子。

盤活資源:“廢棄地”變“發電場”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從最基礎的摸排開始做起。”丹徒區寶堰鎮經濟發展與建設辦公室工作人員陳浩回憶說。為了解決坑塘閑置、養殖尾水污染等問題,鎮里組織工作人員走遍轄區每一處水域,對養殖面積、經營狀況、尾水排放逐一登記,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水域檔案”,為后續項目建設提供精準依據。
在摸清底數后,鎮里把整合資源作為突破口。村干部挨家挨戶上門講政策、算收益:“小塘并大塘,既能建光伏,還能搞養殖,往后收入更穩當!”農戶們算明白了賬,自愿參與土地流轉。鎮政府統一收回分散水域,實施“小塘并大塘”工程,清淤修塘、連片整治,為項目落地騰出了空間。
“項目開工以來,我們村共收取1864.44畝坑塘水面,讓閑置資源真正‘活’了起來。”徐巷村黨委委員酈琴介紹說。如今,這片連片水域上空,光伏板日均發電量約44萬度,年發電總量可達1.6億度,相當于節約標準煤4.4萬噸,實現“零廢氣、零廢水、零固廢”排放。

科學布局:“漁光互補”實現立體增效
“漁光互補”的亮點在于一體兩用——水上發電、水下養殖,讓一片水域既能產清潔能源,又能育生態水產,真正實現“1+1>2”的綜合效益。
陳浩介紹,為從源頭守住生態底線,寶堰鎮在企業準入上立下了“硬杠杠”。“我們組建了專業考察組,對意向企業的環保、技術、業績等情況進行現場調研,并在簽約時把環保要求寫入合同,明確零排放的硬性指標,還制定了懲罰機制。”
水下的生態養殖同樣有“門檻”。鎮里堅持“環保優先、品質為王”的原則,從蝦苗、魚苗品種到飼料配比,再到尾水處置方案,環環把關。團結村在打造“光伏+龍蝦”模式時,進行了多項創新。村委會工作人員莊琴介紹:“我們先清理池塘、種植水草、安裝增氧設備。水草按光伏板布局8米行距、4米株距栽種,既為龍蝦提供棲息環境,又能凈化水質。選用蛋白含量33%以上的飼料,也讓龍蝦更肥美。”
在產業延伸方面,團結村正在打造“蝦釣中心”,配套修建步道、防護欄、停車區等基礎設施,同時結合線上推廣銷售本地牛肉、大米等農特產品,帶動村集體與村民共同增收。

智慧監管:讓綠色成果可持續
項目建起來,更要管得好。為保障生態養殖與綠能發電的長期健康運行,寶堰鎮建立了“線上+線下”雙重監管體系。養殖水域安裝了水質在線監測系統,實時采集pH值、氨氮等關鍵數據,一旦指標接近預警值,系統立即發出提示,鎮里會同步通知企業進行處置。與此同時,鎮政府還委托第三方機構定期抽檢,實現全過程可追溯管理。
“線上預警、線下抽檢,水質有保障,我們養魚也更放心。”一位養殖戶笑著說。穩定的水質,不僅提升了水產品品質,也為鄉村旅游和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延伸創造了條件。
如今,徐巷村的坑塘租金由原來的600元/畝提升到1200元/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由80萬元增加到24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300萬元。項目還帶動周邊50多名村民就業,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農民富”的多贏格局。
“下一步,我們要讓‘綠電’更好地融入鄉村生活。”陳浩介紹說,寶堰鎮正著手推進“綠能小鎮”建設,計劃將清潔電能用于村莊路燈照明、公共充電樁等民生項目,同時繼續擴大“漁光互補”模式的覆蓋范圍,帶動更多村企共建、村民共富。(記者 陶立波 見習記者 丁星)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