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江蘇徐州:劈山跨河筑通途 63公里“動脈”串三省
貫通東西,織密區域交通網;樞紐八方,激活協同新動能。
9月28日,徐州至明光高速公路賈汪至睢寧段(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正式全面通車。據了解,該高速公路全長約63.697千米,全線采用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標準建設,設計速度120公里/小時。
作為《江蘇省高速公路網規劃(2017—2035)》“十五射六縱十橫”中“縱六線”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條串聯蘇魯皖三省,連接賈汪區、銅山區、睢寧縣、邳州市4個縣(市、區)10個鄉鎮的交通大動脈,以“品質工程、平安工程、綠色工程、科技工程”四重標桿,為徐州周邊城市高速公路建設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徐州方案”。
精細施工:
以匠心筑牢高速安全“示范路”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3年來,面對層出不窮的困難,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全體建設者銳意進取,攻堅克難,以匠心鑄品質,狠抓質量安全管理,科學把控施工進度,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接續奮斗”的魄力,在彭城大地上書寫了一部壯麗史詩。
作為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建設的重點控制性工程,京杭運河特大橋全長1202.2米,主橋橋跨布置為(80+135+80)米波形鋼腹板預應力混凝土(PC)組合箱梁橋,是“徐州最大跨徑波形鋼腹板連續梁橋”。0#塊大體積混凝土及鋼混組合腹板混凝土裂縫防控、波形鋼腹板空間定位安裝及現場焊接質量控制、體外預應力索力控制等核心難題,給施工帶來了極大挑戰。
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團隊從技術優化、設計革新、難題破解三方面精準科學施策。
一方面,針對施工難點編制專項施工方案。主橋0#塊施工采用“分次澆筑+分層振搗”模式,嚴格控制分次澆筑齡期差,并通過波形鋼腹板內外溫度應力梯度分析調節,有效削弱鋼混界面溫度應力差,顯著提升大體積混凝土與鋼混組合結構施工質量,從源頭規避混凝土裂縫、蜂窩等質量隱患。
在波形鋼腹板安裝環節,項目團隊借助專業受力計算軟件,提前模擬分析波形鋼腹板受力狀態,精準設定加工預拱值,確保安裝過程中結構姿態符合設計要求,大幅提升安裝精度與效率。在波形鋼腹板現場焊接過程中,引入自動焊接機器人作業,配套防風裝置嚴控現場焊接風速,減少環境因素對焊接質量的影響,最終實現波形鋼腹板現場焊接合格率100%,保障結構連接可靠性。
此外,在體外預應力施工過程中,采用智能“懸浮法”張拉結合“動態索力校核”技術,實時監測并調整索力狀態,確保體外預應力索力與橋梁線形均精準符合規范標準,實現施工效率與工程質量的雙重保障。
另一方面,在橋梁結構設計上精準發力,主橋采用波形鋼腹板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設計,在相同跨徑條件下,有效減輕上部梁體自重,進而縮短樁基長度——既降低工程成本,又顯著提升橋梁結構耐久性,從設計層面保障結構穩定性與長期安全性。
除此之外,針對環境敏感區作業、跨通航河道施工等外圍制約,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團隊通過掛籃兜底防護、整體下放等專項技術手段,有效規避施工安全、環保風險,為橋梁主體工程順利推進掃清了障礙。
京杭運河特大橋的建設成效,只是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整體品質管控體系的一個縮影。
為實現“創建省級品質工程示范項目、爭創部級示范項目”的總體目標,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從頂層設計到現場落地構建了一套全流程、立體化的品質管理體系。
在制度層面,編制并嚴格落實品質工程相關實施細則,以年度質量提升方案為綱領,配套制定考核辦法對管理行為進行獎懲約束,確保品質要求貫穿始終。
在設計階段,提前介入多環節工作,開展多項技術研究與創新設計,明確質量通病防治的具體要求,從源頭規避潛在問題;在施工環節,全面推行“雙標”管理與“雙控”機制,持續優化施工方案與工藝工法,同時加強試驗檢測與數據比對,從嚴管控原材料質量。
質量是工程的根基,安全是建設的底線。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以創建平安工地省級“示范工程”、爭創部級“平安工程”為目標,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先后組織防災專項治理、重大事故隱患排查、“藍盾2023”、“交通藍護衛2024”等多項專項活動,通過專項行動強化隱患排查與責任落實。
同時,項目辦還會根據工程建設實際情況,組織開展實戰應急演練,先后開展了G3京臺高速公路改擴建段交通事故綜合應急救援演練、京杭運河特大橋生產安全事故救援+突發環境事件處置應急演練及車輛傷害、灼燙事故綜合應急演練及現場觀摩等活動,通過實戰演練,進一步提高了項目及各單位對突發險情的應對能力。
一系列扎實舉措推動平安工地創建成效顯著,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獲評2023年度江蘇省公路水運工程平安工地建設省級“示范工程”,10個標段獲評省級“示范工地”,2023年承辦徐州市交通重點項目危大工程安全條件核查現場觀摩會,2024年承辦徐宿連片區“平安工地”建設觀摩會,掛牌成為徐州市交通工程(執法)教育基地,同時通過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創建示范省級年度評價與驗收,實現質量與安全的協同提升。
數智賦能:
以創新筑就質效提升“品質路”
唯有勇闖新途,方能開辟坦途。
為確保技術創新工作有序推進、精準落地,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各參建單位自開工以來便迅速行動,成立QC領導小組,通過整合技術資源、調動參建積極性,聚焦關鍵技術難題開展集中攻關,并積極推廣“四新技術”,為項目高質量建設筑牢了堅實的技術保障。
依托前期積累的技術優勢,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辦還整合工藝監測、結構風險監測預警等關鍵技術,搭建起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工地平臺”。
據了解,該平臺涵蓋項目管理、人員管理、設備管理、物料管理、質量管理、安全管理、生態環保、BIM管理八大專項子系統(各子系統包含多個細分功能模塊),通過現場數據采集設備實時獲取信息并上傳分析,最終依托PC客戶端與手機App直觀展示生產動態,實現對項目質量、人員、安全、環境、進度的“高效精準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施工管理效率得到顯著提升。
同時,先進技術的落地也成為項目優質高效的助推器,進一步擦亮了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的品質底色。
作為該項目智能化建設的關鍵載體,智慧梁場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及BIM(建筑信息模型)等前沿技術,構建起一套覆蓋生產全流程的高效、精準、可控的數字化管理體系,為預應力梁生產提供了“智慧化解決方案”。
“通過智慧梁場的建設,可以實現預應力梁制作過程的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提高生產效率、質量和可控性。”項目辦工程處處長王剛表示,智慧梁場可以通過自動化設備、實時監測與數據分析、智能調度與優化、預制構件信息化管理以及培訓與技術支持等方式改善施工過程中的問題,并推動土木交通工程向更加高效、綠色和智能的方向發展。
科技賦能同樣為安全管理注入新動能。
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信息化管理中心,運用BIM及平安守護系統等對安全進行全面、系統的輔助管理,采用MMEAC“人環機全”動態立體防控體系,運用“檢到位”智慧巡檢系統、安全質量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同時,創新采用二維碼管控、人臉識別梯籠、智能安全帽、機械防碰撞系統、梁底檢測平臺等設備,為架橋機、塔吊安裝監控系統;針對路基、橋梁及路面施工,還研發了燈口驗電棒、移動型拼接式護欄等多項新型實用專利,通過新技術的應用進一步助力安全管理。
一系列科技創新與精細化管理舉措,讓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收獲了豐碩成果與行業認可。據統計,該高速公路共形成了41項四新技術應用,獲得國家專利21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工法6項,項目申報地方標準1項。項目辦結合央企的實踐能力、相關研究機構的技術儲備及高校的學術前沿,依托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工程項目開展13項課題研究。目前已有多項成果正在申報省部級科學技術進步獎,其中“重載公路橋梁鋪面全壽命性能提升及無縫化關鍵技術創新與工程應用”獲中國公路建設行業協會2024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在榮譽資質方面,項目各參建單位先后榮獲徐州市“五一勞動獎狀”“工人先鋒號”和江蘇省“工人先鋒號”“五一勞動獎狀”,還順利通過省、市兩級“平安工地”示范工程考評,信息化模型建設成果在智能交通創新大賽、“創新杯”BIM大賽等賽事中屢獲佳績,更于2023年通過平安百年品質工程省級考評、2024年完成省級驗收,全方位彰顯了項目在工程質量、安全管理與技術創新上的綜合實力,為高速公路建設樹立了品質標桿。同時,通過工程建設領域交流,項目也斬獲天津市、湖北省、陜西省等省級QC成果獎。
生態優先:
以責任建設道景相融“綠色路”
作為串聯區域發展、貼近民生生活的交通動脈,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沿線生態優美、水源優質,居民密集。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減少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同樣是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建設中的頭等大事。
為確保施工滿足各項環保要求、將高速公路“輕輕放在綠水青山間”,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辦在環保管理領域秉承“建設與綠色共生、發展與生態協調”的環保理念,多措并舉,打出一套“組合拳”。
在節能降碳與資源循環利用方面,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秉持統籌規劃理念,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與低碳施工。合理循環利用廢渣廢料,利用開山段石料填筑路基,將沿線拆遷房屋建筑廢料用于填筑施工便道及處理現澆箱梁滿堂支架基礎,對混凝土廢渣經砂石分離機分離后進行回收利用。針對施工廢水,施工現場設置專門的排水系統和廢水處理設施,廢水經沉淀池處理后,或回收利用或達標排放。
本項目土石方作業量大(路基土石方填筑約961萬立方米,土石方開挖約177萬立方米),施工周期長,揚塵污染防治是本項目綠色環保施工的重中之重。項目辦從各方面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防控,如采用瀝青表處路面高標準設計施工便道,從源頭上進行揚塵污染防治;對施工便道每日及時進行灑水和保潔;對裸土及時進行覆蓋;土石方作業時采用濕法作業;設置自動洗車臺對車輛沖洗,防止帶泥上路;路基灰土施工改進施工工藝,采用智能粉料灑布車布灰;路基邊坡采取“邊建邊綠”撒播草種;拌合廠、石灰消解大棚進行全封閉施工,設置自動噴淋系統等降塵措施。
在管理上,項目辦制定了工地污染防治專項方案,全面實行網格化監管模式,實現工地污染防治管控網格化、精細化、日常化管理。
為實現精準防控環保,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積極引入智慧監管手段。在拌合站及主線施工現場均安裝了揚塵(噪聲)在線監測設備、視頻監控設備、車輛沖洗智能識別設備及自動噴淋降塵設備。
“這些儀器設備可以實時監管現場揚塵治理情況,精確掌握現場揚塵、噪聲數值參數。”項目辦安環處高級工程師邱勇介紹道,一旦出現異常,系統會通過短信等方式預警、告警,及時通知相關責任人采取預防控制措施,有效遏制了揚塵(噪聲)污染,為現場安全文明施工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此之外,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還積極組織各單位開展環保理論、知識專題教育培訓,組織現場觀摩會,施工現場設置各種環保施工宣傳標語、標牌,廣泛宣傳綠色發展理念,提出環保施工要求,營造環保施工的良好氛圍,不斷提升全員環保意識和知識,讓“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理念深入人心,全員參與環境保護工作。
黨建引領:
以紅色力量鋪就民心相通“同心路”
鋪的是路,連的是心。3年來,面對工期緊、地質條件復雜、工程難度大等難點,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辦始終將“紅色力量”挺在前,充分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將黨建優勢轉化為項目的發展優勢,為順利實現全線通車凝聚力量。
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一系列接地氣、見實效的黨建活動相繼落地。
“支部共建”打破單位壁壘,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成為常態;“主題黨日”聚焦建設難點,讓黨員在實踐中錘煉初心;專門成立的“青年突擊隊”,以黨員思想引領為抓手,筑牢全體職工的思想根基……
為進一步將黨建優勢與工程建設深度融合,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項目辦圍繞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創新性構建起“黨建+攻堅”工作體系。依托該體系,項目辦系統性開展黨員黨性教育、獻愛心送溫暖、工程質量安全提升、示范創建等主題活動,讓黨建工作貫穿工程建設全流程。
“這些活動不僅讓黨員的責任擔當意識更強,更打通了各工地黨組織協同配合的‘堵點’。”項目辦黨支部書記張基成介紹道,通過發揮工地黨組織在凝心聚力、協調矛盾、服務職工等方面的獨特作用,黨建工作與工程建設實現“同頻共振”,最終形成“黨建促建設、建設強黨建”的良性循環。
此外,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高度重視安全文化建設,將黨建融入到安全管理,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示范作用,創新開展了“黨旗紅 交通藍—安全總監論壇”活動,全線10家項目部及3家總監辦均積極參加;通過每季度安全論壇,施工、監理單位安全總監的演講和分享,以本項目身邊的人講本項目安全,以本項目身邊的事講本項目安全,使得安全經驗交流具有生動性、可視性,不再枯燥乏味,真正起到先進安全管理經驗和理念獲得交流、選擇吸取及應用的效果,加強了相互間的學習與交流,提高了項目整體安全管理水平。
“以前的安全經驗交流總覺得有點枯燥,現在讓身邊人講身邊事,用我們項目自己的安全案例來分享,既生動又有針對性,我們能學到不少實用的安全管理經驗。”中鐵四局集團有限公司徐明高速XM—TJ9標項目部安全總監陳招說。
從“開局即沖刺”的緊張籌備,到“攻堅拔寨”的日夜奮戰,再到“穩進提質”的決勝時刻,徐州東部繞越高速公路的建設歷程,是全體建設者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奮斗史,更是黨建引領、政企協同、民生為本的生動實踐。如今,這條交通大動脈已正式通車,它不僅將進一步優化江蘇省高速公路網布局,更將成為連接民心、賦能發展的“幸福路”,為徐州及周邊地區發展注入新的強勁動力。
詳情請見:https://www.cnxz.com.cn/newsDetail?DetailId=1978277532674985984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