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崗鎮推動“少跑腿、好辦事、辦成事”成常態
“三送三近”辦實事 “一線作答”暖民心
金山網訊 一杯溫水、一張休息椅,外賣員小李在鎮江經開區丁崗鎮新樂社區有了一處“暖心補給站”。“跑單間隙能歇腳,比啥都強!”他的感慨,正是新樂社區黨總支今年推行“三送三近”工作法的生動注腳。以送關懷近日常、送文化近身邊、送力量近前沿的閉環服務,讓“少跑腿、好辦事、辦成事”成為常態。

一碗熱飯的溫情:便民服務區的“近日常”守護
新樂社區緊鄰平昌幼兒園,每到放學時段,接送孩子的家長絡繹不絕。同時,外賣員、快遞員等新就業群體穿梭其間,工作節奏快、休息時間少。社區黨員在走訪調研中發現,家長接娃趕場無暇就餐,新就業群體難尋歇腳處,獨居老人做飯不便——這些都是群眾日常生活里最實在的“小麻煩”。
瞄準這些需求,社區在黨群服務中心一樓設立便民服務區,配齊休息椅、飲水機、冰箱、微波爐等設施,建立“專人管理-每日巡檢-問題直報”機制,確保設施可用。外賣員小李說:“不管天熱天冷,這兒都是個暖心的歇腳點。”王阿姨每天中午給獨居的母親送菜,晚上老人用微波爐熱一下就能吃上熱飯,“省事又安心”。張女士接娃時寄存、加熱食物“方便衛生”。不搞“高大上”形式,只解“煙火氣”里的難題,這份“近日常”的日常關懷,正把民生服務嵌進衣食住行的細節里。
一頁書香的陪伴:法治閱讀角的“近身邊”溫暖
以往社區功能室多在二樓以上,對老人、行動不便者而言,上樓下樓成了參與文化活動的“隱形門檻”。新樂社區征求民情民意后,將最受歡迎的法治閱讀角挪至一樓,坡道直達門口,書架按高度科學擺放——大字版、常用書放最下層,方便隨手取用。黨員志愿者每周開展“法治領讀會”,圍繞婚姻家庭、財產繼承、鄰里糾紛等熱點話題解讀法律條文,累計吸引居民參與350余人次,每月兩次聯合法律顧問提供現場咨詢,已解答群眾疑問46個。
社區還開通“電話預約借書”服務,把書直接送到行動不便的居民家中。劉大爺腿腳不好,以前很少參加社區活動,現在天天到閱讀角讀書看報,他笑著說:“不光能自己挑書,還能讓書‘走’到我家里去。”輪椅上的小鄭第一次來閱讀角時,志愿者主動幫他取書、調整座位,“這里沒有臺階,我自己也能輕松過來。”打破物理阻隔,把文化資源送到“抬步可及、伸手可觸”處,“近身邊”的服務讓學法懂法需求在家門口就能滿足。
一眼看到的服務:紅管家工位的“近前沿”響應
走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大廳,左側“紅管家”工位格外醒目,紅色標識亮眼,位置比常規吧臺更貼近入口,居民進門第一眼就能看見,幾步就能走到跟前。這看似是工位“前移”,實則是服務理念的革新——從“等群眾找”變“迎群眾來”,把服務崗設在群眾進門的“第一眼處”。“紅管家”由黨員骨干和志愿者輪值,實行“首問負責-限時辦結-回訪評價”機制:接待居民的第一人必須一管到底,當場辦結率達85%以上,平均辦結時長壓縮至2個工作日,結果及時反饋。
從一碗熱飯的日常守護,到一本好書的身邊陪伴,再到一次高效的前沿響應,新樂社區用“黨建引領、服務貼近”的實際行動,把為民辦實事落到了實處。“三送三近”工作法不僅是一種服務模式,更是一種治理理念——以“近”為鑰,打開基層服務的“便民門”,讓關懷暖日常、文化近身邊、力量守前沿,讓基層治理既有溫度、又有力度、更有精度。(圖/文 通訊員 劉瑩)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