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長伴 情緣永存
《京江晚報》自1998年創刊至今,已出刊近萬期。我從小受家庭文化熏陶,酷愛讀書看報,閱讀晚報便成為我每日的必修課。通過它,我逐漸領悟這座古城的歷史與變遷,每每品讀,總能在字里行間尋得一份難以言表的快樂與滿足。
在時代發展的大潮中,晚報始終敏銳洞察、與時俱進,不斷推陳出新,既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需求,也廣泛接納各方建議。在保留品牌欄目的基礎上,報社開辟了如“編讀往來”等互動欄目。我與好友也常提些建議參與其中,樂在其中。閱讀晚報不僅開闊了我的視野,豐富了思維,也讓生活愈發充實多彩。回首與晚報共度的點滴,一切仍記憶猶新。
2017年10月,在晚報創刊20周年之際,一場熱烈隆重的慶典在風景秀麗的南山腳下舉行。眾多忠實讀者歡聚一堂,大屏幕上展示著晚報20年的發展歷程,回想起來仍令人歡欣鼓舞。粉絲們載歌載舞,盡情表達對晚報的由衷喜愛。最令我難忘的,是聆聽沙艷秋老師深情款款的朗誦,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那一刻我心潮澎湃,即興寫下小詩《相聚》:“在這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季節,在這南山腳下的美麗風景中,我們有緣相聚,流露真情,互訴感慨。我親愛的《京江晚報》,風雨二十載的陪伴,訴不完的情誼,在心靈深處留下永恒的美好……”以此表達對晚報的深情祝福。現場,干光磊老師采訪了我,給予肯定與鼓勵。這一切至今歷歷在目,難以忘懷。
還有一件小事令我念念不忘。一日,我與好友去商場購物,他不慎將包遺落在車上,結賬時才發現包不翼而飛。正在焦急尋找之際,我忽然想到晚報,便與他匆匆趕至報社。雖已晚上十點多,值班編輯仍熱情接待,一邊安撫我們,一邊聯系記者小陳對接。詳細了解情況后,小陳表示次日即可刊發尋物報道。果然第二天報道見報,如此高效的作風令我們感動不已。事雖微小,卻可見晚報對讀者的擔當與關懷,如親人般傾聽讀者心聲。
再如,數年前晚報報道了老交警孫警官的感人事跡,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為弘揚正能量,報社組織讀者座談會,我亦受邀參與。次日,整版刊發了大家的誠懇建議。自那時起,晚報常以座談形式汲取各方意見,整合資源,使內容更貼近生活、關注民生。如今互聯網普及,閱讀渠道多元,可我依然鐘情于紙質的《京江晚報》。
回望與晚報的往昔,每一步足跡都令人感慨。記憶中我曾多次為“眾人拾柴”欄目撰稿,文章雖短小精悍,卻融合時效性與參與性,每每回味,倍感親切。
如今的晚報內容愈加豐富翔實。我喜愛旅游,常通過晚報獲取資訊,約上三五好友,暢游祖國壯麗河山,放飛心情,陶冶情操。不由想起數年前晚報組織的“萬人游”活動,我踴躍參與紅色寶堰古鎮之行,寫下心得體會并很快見報,對我而言是莫大的激勵。
類似的情緣還有不少。那年春節前,晚報聯合相關部門在紅豆廣場舉辦農副產品惠民展銷,我與家人興致勃勃前去參觀,偶遇在現場采訪的孫霞老師,便與她聊起逛展感受。未曾想,第二天我的感想竟登上頭版。
點滴回憶,匯聚成河。如今,每日閱讀晚報已成為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我衷心祝愿晚報不忘初心,在油墨芬芳中延續濃郁的鄉土氣息,秉持“鐵肩擔道義”的信念,一如既往為人民發聲,延續讀者對晚報的執著深情。
晚報啊!愿你前程璀璨,行穩致遠。千言萬語匯成一句:祝愿《京江晚報》越辦越精彩!(宦明松)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