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江蘇鎮江:守護碧水清流 繪就生態畫卷
水是生命之源,河是城市之脈。今年以來,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宜城街道以河長制為抓手,將楊溪河、實驗小學河、御橋港等河道的幸福河湖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同步推進全區域水環境綜合整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改造工程,通過責任閉環、源頭治理、生態修復等系列舉措,為居民勾勒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生態圖景。

“河道治理,責任先行。”只有構建起權責清晰、層層落實的管理體系,才能為水環境治理筑牢根基。為此,宜城街道實行“兩級河長+網格員”立體巡防機制,形成了一張覆蓋全區域的監管網絡:鎮級河長每月巡查一次,村級河長每周巡查一次,專職網格員動態巡查,形成“巡查-交辦-整改-銷號”管理閉環,確保發現的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為了讓治理更精準,街道定期召開河湖長制工作會議,匯總水質監測數據,分析河道生態變化,集中協調解決跨區域、跨部門的治理難題。同時,街道不斷升級河道管理“硬實力”,通過開展APP操作、生態修復等專題培訓,讓基層河長和網格員熟練掌握數字化巡查工具與科學治理方法,從“經驗治水”向“智慧治水”轉變。同時,宜城街道通過多樣化的宣傳與互動,讓護水、愛水成為居民的自覺行動。街道定期開展“最美河道”“最美河長”評選活動,用身邊的榜樣故事感染人、帶動人。
治水的關鍵在治源。宜城街道聚焦“截污控源、生態修復”兩大核心,打出一套污染防治“組合拳”。在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中,街道以“零容忍”的態度,同步建立入河排污口長效監管機制。在全面排查整治城市黑臭水體行動中,河長辦敏銳察覺到站崗溝水質出現異常,現場細致勘察后,發現河內堆積著大量雜草與淤泥,嚴重影響水體的自凈能力。

整治前

整治后
發現問題后,街道河長辦迅速行動,第一時間與所屬村取得聯系,就站崗溝的污染現狀及潛在危害進行溝通,共同商討應對策略,量身制定了一套科學、全面的站崗溝整治方案。前期,街道強化點源整治、面源管控,清理雜草垃圾16噸、淤泥65立方,疏通溝渠40余米,清除站崗溝沿線農作物,補種水生植物,幫助水質凈化、生態修復。后續,街道將全力配合住建部門開展好管網改造、河道清淤,通過工程性措施帶動系統性改善,盡早實現消劣目標。
與此同時,作為2025年度民生實事項目之一,西麓鎮正在有序推進“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改造工程。工程旨在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處理系統短板,有效提升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工程對西麓集鎮興街和老鎮榮公路段進行雨污分流改造,將原來單根的混流管,分成雨水管和污水管,具體包括DN315污水管道(PE實壁管)約613米、DN400污水管道(球墨鑄鐵管)約738米、DN400污水管道約379米;同時,增建老管道檢查井約36座。目前,改造工程已完成70%,預計于10月中旬正式完成。未來,街道將協調好與沿街商鋪的矛盾,引導群眾配合,加大施工力度,穩步推進改造工程,實現“有效緩解集鎮內澇、保護水體環境、改善人居環境”的治理目標。
從責任落實到源頭治理,從生態修復到全民參與,宜城街道持續推動“河長制”建設,不斷落實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下一步,街道將持續優化巡查機制,以更高頻次、更強力度守護水環境,讓清水綠岸的美景成為宜城街道最動人的底色。(陳淼)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