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 | 江蘇鎮江:四代匠心堅守 制茶技藝在傳承中煥發新生
今年七月,江蘇省鎮江市丹徒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鎮江墅山茶制作技藝成功入選,正式獲得文化保護與認可。從第一代傳承人開啟制茶生涯,到第四代傳承人接力創新,歷經四代匠心堅守,這項制茶技藝在傳承中不斷煥發新生,并為丹徒茶產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動能。

在鎮江墅山茶非遺展示館內,鎮江墅山茶制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江蘇省手工制茶能手韓云正手把手指導第四代傳承人張志豪、馬旭嬋夫婦制茶。她一邊示范一邊講解:“做形是墅山劍毫成形的關鍵工序,鍋溫要保持在80-90℃之間,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只見韓云的雙手在熱鍋中嫻熟地翻炒著茶葉,動作如行云流水。“前期以理條為主,茶條形成直、扁、平的劍狀。待炒至六成干,茶條基本固定即可提毫。”張志豪和馬旭嬋凝神觀察,在師父的指導下認真記下要點、反復練習。

墅山茶產自丹徒區上黨鎮墅山村,該區域是國家級茶產業標準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園。據《丹徒縣志》記載,丹徒產茶歷史可追溯至新中國成立前,年產干茶千斤。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號召農民種茶,墅山村種茶規模不斷擴大。墅山茶制作技藝也在四代人手中薪火相傳。如今,第四代傳承人張志豪、馬旭嬋夫婦接過“茶四代”接力棒,既守匠心又謀創新,肩負起技藝傳承與發展的重任。

他們所傳承的這項技藝,其精髓體現在獨特的制作工藝上。墅山茶制作技藝包含墅山劍毫、墅山翠蘿和墅山紅茶三大品類,其中,墅山劍毫需經過殺青、做形、提毫、烘干四道主工序,做形環節要求制茶師傅通過翻、抖、理、捺、搭等手法,將茶條塑造為直、扁、平的劍狀;而墅山翠蘿需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干四道工序,通過搓團顯毫,形成卷曲似螺、茸毫滿披的獨特外形。整個制作過程中,溫度、時間和手法均需精準把控。
如今,在一代代制茶人的努力下,這一精湛的制茶技藝得以延續,并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憑借此項制茶技藝,墅山茶先后榮獲“江蘇省農業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中茶杯”全國名優茶評比特等獎、“第29屆上海國際茶文化旅游節‘全國十大名茶’評選”金獎等榮譽,品質備受認可。

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張志豪與馬旭嬋夫婦堅持“守初心做好茶”,他們近年來積極打造鎮江墅山茶非遺技藝展示館,并深度掌握傳統制茶技藝,致力于將其傳承下去,以非遺研學路線積極傳播墅山茶文化。同時,還與農業專家合作,提高種植技術,提升茶葉質量和口感。“目前我們已經開發了符合年輕人口感的新中式茶飲品,受到了消費者的喜愛。未來我們還將繼續延伸茶產業鏈,發展茶文化旅游,將茶園變成旅游景點,吸引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實現一個品牌帶動一個區域,帶動更多茶農致富。”張志豪對未來的規劃,清晰而堅定。
一片小小的茶葉,承載著四代人的匠心,也鏈接著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對于張志豪、馬旭嬋夫婦而言,傳承好這項非遺技藝,是他們不變的初心,更是沉甸甸的責任。(劉婷婷)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