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水脈潤鄉土 青春擔當赴強國
當2025“把青春華章寫在祖國大地上”大思政課的鏡頭聚焦基層,在“江河湖海交響”的江蘇,一幅以水為底色、以青春為主角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這場跨越地域與領域的思政實踐活動,不僅以鮮活案例詮釋“青春與時代同頻”的深刻內涵,更讓無數青年在水鄉大地的奮斗中找到“強國有我”的行動坐標。
水育根基,青春以創新為犁深耕產業沃土,筑牢強國興農之基。鄉村振興的核心在產業,產業興旺的關鍵在創新。江蘇青年深諳“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包容智慧,更秉持“敢為天下先”的創新銳氣,讓水鄉傳統產業在迭代升級中煥發新生。從里下河平原的“魚菜共生”生態大棚到太湖之濱的智慧養殖基地,青年新農人不再局限于“靠水吃水”的傳統邏輯,而是以科技為翼重構農業生產體系。他們帶著高校實驗室的技術成果扎根田間,用水質傳感器替代經驗判斷,用物聯網系統實現精準管控,讓“水鄉糧倉”升級為“智慧農場”,讓“水中珍寶”成為高端市場的搶手貨。在“頭雁”項目等培育計劃的賦能下,更多青年從“單打獨斗”成長為“團隊領航”,帶動農戶形成從育苗到加工、從電商到物流的完整產業鏈,讓每一滴清水都流淌出“農業強”的堅實力量。這種以創新激活產業的實踐,正是思政課上“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生動詮釋。
水蘊文脈,青春以創意為筆傳承水鄉文明,厚植強國鑄魂之脈。文化是民族的根與魂,水鄉文化更是江蘇鄉村的精神標識。江蘇青年以敬畏之心守護水脈文脈,用青春創意讓傳統與現代共振。在秦淮河畔的古村落,青年文創團隊深挖“槳聲燈影”里的歷史故事,將非遺技藝轉化為潮流文創;在大運河沿線的古鎮,返鄉青年活化老碼頭資源,打造“水上課堂”讓孩子們讀懂運河強國史。他們不像前輩那樣僅作“守護者”,更化身“傳播者”,用短視頻記錄水鄉變遷,用直播展現非遺魅力,讓“小橋流水人家”的意象成為承載文化自信的符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人生為一大事來,應當做一大事去”,江蘇青年以文化傳承為“大事”,讓水鄉文明在創新表達中生生不息,為強國征程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這正是思政教育中“文化自信”最鮮活的體現。
水潤民生,青春以擔當為舟擺渡共同富裕,凝聚強國聚力之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鄉村振興的最終落點是共同富裕。江蘇青年以水的“潤萬物而無聲”為榜樣,在基層一線書寫“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的擔當答卷。從蘇北水鄉的“歸雁”青年帶著技術返鄉創辦合作社,帶動鄉親們種出“致富果”,到蘇南河畔的大學生村官牽頭整治河道、打造生態廊道,讓“生態顏值”變“經濟產值”,青年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干破解難題。他們主動接下“燙手山芋”,耐心化解環境整治中的矛盾糾紛,用心搭建農戶與市場的溝通橋梁,讓發展成果如流水般浸潤每個家庭。在江蘇大學生志愿服務鄉村振興計劃的感召下,越來越多青年選擇奔赴基層,他們的身影出現在田間地頭、村口巷尾,用青春汗水澆灌共富之花,讓“農民富”的圖景在水鄉大地徐徐鋪展,踐行了思政課上“服務人民、奉獻國家”的青春承諾。
當青春的腳步與水鄉的脈搏同頻,當個人的奮斗與強國的夢想同向,江蘇的千年水脈必將奏響更激昂的奮進之歌。更多青年將在這片沃土上讀懂“鄉村興則國家興”的深刻內涵,以“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堅定、“寶劍鋒從磨礪出”的執著、“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勇毅,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實際行動書寫“強國有我”的時代華章。(孫妍)
詳情請見:https://www.tznews.cn/article/content.html?key=68f194dbce0ae8cc038b4578&lanmu=special11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