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秋收忙,科技護糧安
□吳芳
金秋十月,沃野流金。塞北棉田的“鋼鐵翼”劃破長風,江南稻田的履帶機碾過土地,無人機攜精準之力低空巡弋??2025年的中國秋收圖景,不再是舊時“鐮刀映日、汗滴禾下”的模樣,科技的鋒芒與協同的偉力交織,繪就一幅與時間競速的畫卷。畫卷里有億萬農戶的收成期盼,更有中國守護糧食安全的戰略定力,彰顯著大國重農的發展智慧。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秋收便是全年糧食生產的“收官之戰”,秋糧的豐歉直接牽動著國家糧食安全的生命線。2025年秋收季,智能裝備取代了傳統農具,精準作業替代了“看天估摸”,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勞,如今化作“機械轟鳴、數據賦能”的從容。從北疆到江南,科技解放了生產力,更把“靠天吃飯”的被動困局,徹底改寫為“知天而作、以技勝天”的主動掌控。這是農業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跨越,更是大國糧倉抵御風險、穩保豐收的底氣所在。
若說高科技農機是秋收戰場上的“尖刀勁旅”,那么跨部門、多層級的協同聯動,便是保障戰役全勝的“中樞大腦”與“后勤堅盾”。糧食安全從不是單一領域的“獨奏曲”,而是全國一盤棋的“交響樂”。江蘇秋糧陸續進入成熟收獲期,近期陰雨天氣對農機下田、秋糧收儲均產生一定影響,多地采取強化農機調度、提供烘干服務、加強技術指導等措施推動搶收搶烘,確保秋糧豐收到手。地方政府精準施策,或補貼農機改裝,或搭建服務中心,讓政策紅利沿著田埂直達農戶;基層隊伍聞令而動,農機手在泥濘中搶收,農技員冒雨指導,烘干設備“人歇機不歇”??從頂層設計到田間落地,從政策供給到一線執行,無數股力量擰成“一股繩”,形成了無堅不摧的保障合力。
科技與協同的深度融合,孕育著農業新質生產力的蓬勃生機。智能系統讓“精耕細作”有了數據支撐,讓“單打獨斗”的農戶融入“系統作戰”的產業鏈。從“分散作戰”到“協同攻堅”,這是對生產效率的極大釋放;從“經驗種植”到“科技賦能”,這是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把握。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顆粒歸倉的豐收,更看到了農業現代化的清晰路徑,看到了鄉村振興戰略扎根大地、拔節生長的蓬勃力量。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2025年的秋收,是科技與協同共舞的盛宴,是大國糧食安全的生動答卷。“鋼鐵翼”掠過棉田,無人機載著希望穿梭天際,當全國上下同心與時間賽跑,我們足以堅信,中國的糧食安全根基,必將在科技賦能與制度保障的雙重守護下,愈發堅不可摧;農業現代化的征程,必將在億萬農民的躬身耕耘中,邁出更加鏗鏘有力的步伐。這田野間的每一粒糧食,都是對“國之大者”的有力回應,更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實托舉。
詳情請見:https://www.subaonet.com/2025/list/xssp/xssp_yzkp/1020/8Dgv87Kr.html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