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字號”有聲有色,讓文明鄉風吹進千家萬戶
中國文明鄉風大會將于10月29日至30日在陜西省延安市舉辦,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共陜西省委、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文明鄉風大會以“文明,讓鄉村更美好”為主題,將開展移風易俗優秀文藝節目集中展演,并集中展示“村字號”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的成果。(人民日報)
培育文明鄉風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內在要求,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需求的現實需要。《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實施文明鄉風建設工程。”近年來,“村BA”“村晚”“村舞”等“村字號”活動在各地蓬勃興起,以其獨特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受到群眾的歡迎和喜愛,在潤物無聲中弘揚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村”風勁,以文化人新陣地。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村字號”文體活動像一扇窗口,讓更多鄉村風土人情被看見、被發掘,讓煙火升騰留住人,讓文脈賡續留住魂。在重慶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舉辦的民歌匯,吸引上萬名群眾;在四川宜賓、山西長治等地舉辦的“和美鄉村”健康跑,吸引3000多名跑步愛好者參加;在安徽池州舉辦的農民詩會,吸引農民詩人代表、朗誦家和當地群眾上千人……從“村BA”到“村超”,從“村越”到“村K”“村咖”,“村字號”文化體育活動成為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陣地,健康向上的文體活動帶動群眾走上舞臺、看臺,培育向上向善、誠實守信的好風氣。
“村”意暖,以文惠民新實踐。文化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要素。從鄉村博物館到美術館、音樂會,活力四射的鄉村文體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舞臺為農民而建,農民是主角、主演、主力,優秀的鄉村文化能夠提振精氣神,增強凝聚力,孕育社會好風尚。發展公共文化事業,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優化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完善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為人民群眾打造更多顏值高、內容多、服務新的“文化客廳”,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更好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村村有IP,個個有特色,文化脈動、幸福生活、鄉村活力……就藏在一個個接地氣、熱乎乎的“村字號”里。
“村”味濃,以文興業新亮點。“村BA”“村運動會”“村跑”等鄉村文體活動競相綻放,一批批接地氣、聚人氣的“村字頭”IP頻頻亮相,一場場融合農耕文化與文體娛樂休閑的系列活動烹制出一道道“農文旅大餐”,成為了推動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的新風口。當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當歷史文脈融入現代生活,“村字號”讓鄉村資源“活”了起來。接地氣、冒熱氣、帶露珠的“村字號”,把活動辦在村里、把資源引入村里、把消費留在村里,讓“村字號”IP成為鄉村發展的新質力量,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一場場“村味”活動,繪就一幅幅“振興”畫卷。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文明鄉風,移風易俗是關鍵。“村字號”有聲有色、出圈出彩,成為群眾才藝大舞臺、特色文化大秀場、文旅融合大平臺,助推文明鄉風吹進千家萬戶。農民廣泛參與,自導自演、自主管理、自我提升,在活動過程中增強村莊的凝聚力,展現新時代農民積極向上、團結奮發的精神風貌。(高譚)
詳情請見:https://fenxiang.tmtsp.com/5670b93a27f38e28070000db-68f5a9fef43f5334188b456e.html
責任編輯:鄧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