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0”的積累到“111”的激增
——破解丹徒科技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密碼”
金山網訊 日前,一則數據令人振奮:截至目前,丹徒區有高新技術企業總數190家;而今年,新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11家。
從“190”的多年積累到“111”的當年激增,這組看似簡單的數字背后,涌動的是丹徒區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驅動經濟結構優化、能級躍升的澎湃動能。它不僅是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也是觀察丹徒高質量發展路徑的一個絕佳窗口,更是破解丹徒區科技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創新密碼”的關鍵路徑。
高企培育提質增效 激活創新主體動能
高新技術企業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和科技實力。據了解,丹徒區現有高新技術企業190家,根據2024年高企年報顯示,這190家高新技術企業2024年營業收入339.16億元,擁有有效專利5649件,其中發明專利922件。丹徒2025年申報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11家,這是該區從“政策引導”到“生態營造”的立體賦能,也是系統性、戰略性布局的必然結果。
今年以來,區科技局圍繞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以精準服務為抓手,開展擬申報高新技術企業摸排工作,建立重點培育企業庫,實施“一企一策”跟蹤指導;同時組織企業參加高新技術企業區級專家輔導會,針對知識產權布局、研發費用歸集等核心難點開展專項培訓,推動企業申報材料質量提升;同步組織企業參加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申報培訓會,對接市級政策解讀與申報流程指引,形成市、區聯動培育機制,激發科技創新主體活力。
此外,區科技局高質量完成高新技術企業年報及發展情況報表填報工作,實現數據精準化管理;啟動科研助理崗開發落實工作,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與企業研發需求對接;完成7家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備案,持續壯大科技型中小企業群體。上半年,全區科技型企業數量同比增長12%。
招商與產學研聯動 構建開放創新格局
4月22日,2025招才引智“鎮江日”(丹徒-鄭州)專場產學研活動在河南工業大學舉行,此舉旨在進一步推動區域糧食加工領域技術升級,實現“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多方位合作。江蘇鑫德農業等丹徒企業發布重點技術需求,并與該校相關學院進行對接,在成果轉化、人才引進、平臺建設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
今年以來,丹徒區堅持“招引增量”與“激活存量”雙軌并行,推動創新資源集聚與產業能級提升。一方面,科技招商成效顯著,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另一方面,聚焦企業技術需求,縱深推進產學研活動。他們組織企業赴上海開展科技招商,對接長三角科創資源;推動船舶海工企業參與鎮江市船舶海工裝備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會,助力產業集群協同創新;帶領新材料企業走進華東理工大學,開展“鎮江-上海科技合作對接活動”。
此外,常態化開展企業技術需求征集工作,上半年累計征集“揭榜掛帥”需求16項,同步啟動需求榜單發布與對接工作,推動“企業出題、高校解題、政府助題”機制落地。
成果轉化效能提升 創新資源加速集聚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轉什么”“誰來轉”“怎么轉”決定了科技創新的成敗。丹徒區聚焦技術合同成交額核心指標,強化服務保障與人才培育雙輪驅動,從政策支持、協同機制、要素市場建設等多維度發力,提高技術交易活躍度,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質效。
為提升技術市場服務專業化水平,區科技局組織人員參加2025年技術合同認定登記培訓班,夯實政策理解與業務實操能力;選派人員參與中級技術經理人(鎮江專場)培訓,培育兼具技術識別與市場運營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組織人員參加全市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專項培訓班,推動形成“技術供給-需求對接-落地轉化”閉環。
在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該區堅持“頂層設計+靶向申報”,統籌推進國家、省、市各級項目布局,上半年項目申報省前沿技術研究計劃項目4項,其中希西維公司項目通過市級遴選推薦;申報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7項,推動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此外,還組織申報國家級人才項目、省國際合作項目、省現代農業項目、省科技副總項目,加速集聚創新資源,推動高校科研人才“下沉”。(記者 崔寧華 通訊員 蔡冠宇)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