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
文/張玉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因父親失業,家中經濟困難,母親就買了十幾只小雞回來養。
我家住鎮江東門何家巷1號,家中地方大,門堂空著,大門外東面是一片空地,南邊是菜園,還有一個私人磨坊,給人家加工麥子、玉米、大米等,小雞可撿磨坊地下的東西吃,這些給媽媽散養雞創造了有利條件。雞長大下蛋后,媽媽叫我和妹妹拿個菜籃,裝著幾十個雞蛋用舊布蓋著(怕人家笑話),拿到城里五條街菜場賣。
我和妹妹站在菜場大門口,把蓋著的舊布掀開,等人過來買。不一會,一位解放軍叔叔和他愛人來問我們,“多少錢一個”,我說5分一個,他們倆看我們的雞蛋新鮮,就全部買走了。我和妹妹拿著錢心里非常高興,一蹦一跳地回家把賣雞蛋的錢交給媽媽。我們自己舍不得吃一個雞蛋,用來補貼家用,買油、鹽、醬、醋等生活必備品。這是我童年養雞的記憶,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養雞值得,值得!這叫“慈母朝朝忙,養雞為窮家”。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從北京測繪總局航測隊調動工作到云南昆明省測繪大隊,單位住在大石壩山頭上。工作之余沒有事干,又不學習,又不開會了。條件許可,看到大隊里有好幾個人家養雞,我又心動,想養雞。等到星期天,我到大板橋趕街,買了幾只武定縣蛋肉合一優質黑小雞家養。因當時定量的糧食要搭配雜糧,正好給雞吃。有一次,我看到雞群還在爭頭。為什么呢?因為住宅樓后面山坡上是一片草地,還有樹木,它們為了爭吃草中的小蟲,兩只雞還會斗毆,跳起來打架,斗得臉紅脖子粗,連頸上的雞毛一根根都豎起來了。我在邊上看著,這是動物為了食物和生存競爭、搏斗,結果勝利者趾高氣揚地吃掉蟲子,而敗者灰溜溜地走了。
退休后回到老家,發現周圍的空地沒有了,土城墻沒有了,私人磨坊沒有了,菜園也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高樓大廈。后來,我發現自己還是喜歡養雞,我把雞當寵物養,人家養寵物狗,我養寵物雞。我在自家車庫安排一個雞籠,架空,便于打掃通氣。它是雞寶寶們理想的住所,旁邊還建有一個沙坑,那是給雞寶寶們洗澡的浴室,沙子中放一些去蟲的藥物,使雞寶寶更加清潔衛生。
早上出去鍛煉時,我將雞一只只裝進硬紙箱帶走,到鍛煉的地方我鍛煉,再把硬紙箱打開,讓雞寶寶在周圍草地上活動,等鍛煉完了,我看看報紙和朋友說說話。等到要回家了,我再把它們請進硬紙箱,放在自行車后架上帶回車庫。現在雞吃的是加工好的雞飼料,以前雜糧給雞吃,現在注重健康人也要吃雜糧。夏天雞怕熱,我用水盆端著水喂給它們,小電風扇還開著,鄰居講我像關心自己的兒女一樣服務周到。
養雞,上世紀五十年代是家庭經濟的需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環境許可,現在退休后則是一項興趣愛好。時代變得快,養雞仍照舊。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