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量增加,促經濟發展“增速”
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達37.2億千瓦,同比增長17.5%,其中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裝機增速尤為亮眼。
電力是工業的血液、民生的基礎,裝機容量的大幅提升意味著能源供給能力的顯著增強。這一數據不僅標志著我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邁上新臺階,更折射出經濟發展內生動力的持續增強,為穩增長、促轉型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深入觀察裝機結構,清潔能源的迅猛發展尤為引人注目。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達11.3億千瓦,同比增長45.7%;風電裝機容量5.8億千瓦,同比增長21.3%。這兩組數據不僅反映了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的加速度,更揭示了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的新格局。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清潔能源裝機的大幅增長,既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綠色動力,又推動了能源產業本身的轉型升級。
發電量的增加與經濟發展呈現出顯著的相互促進關系。一方面,經濟發展帶動用電需求增長,刺激發電裝機容量擴大;另一方面,充足的電力供應又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這種良性循環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顯得尤為重要。隨著新興產業崛起、傳統產業升級,對電力供應的質量和穩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發電裝機容量的持續增長,特別是清潔能源比重的快速提升,既滿足了量的需求,也順應了質的提升,為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發電裝機容量的增長還帶動了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從光伏組件制造到風電設備生產,從電網建設到運維服務,新能源產業的蓬勃發展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推動了技術創新,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這種“一舉多得”的效應,正是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生動體現。
要讓發電量增長更好地促進經濟發展“增速”,還需要多措并舉、精準發力。首先,要持續優化電網結構,提高電力調配能力,確保新增發電能力能夠高效轉化為實際供電能力。特別是要解決新能源發電的間歇性、波動性問題,加快儲能設施建設,提升電網消納能力。其次,要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保持總量增長的同時,更加注重質量提升,進一步提高清潔能源比重,推動能源結構持續優化。再次,要深化電力市場化改革,完善電價形成機制,通過市場手段促進電力資源優化配置,降低全社會用電成本。此外,還要加強區域能源合作,推動西電東送、北電南供,實現能源資源在更大范圍內的優化配置。
發電裝機容量17.5%的增長,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未來發展的信心所在。這組數據背后,是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是綠色發展理念的落實,是經濟轉型升級的推進。展望未來,隨著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深入推進,電力供應保障能力將持續增強。只要我們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持續優化能源結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就一定能夠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勁、更可持續的動力,推動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金勝)
責任編輯:彭羽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