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鎮江之鐵路

《續丹徒縣志》記載

《丹徒縣志摭余》卷三“鐵路”

清鑿寶蓋山鐵路隧道

鎮江火車站北廣場 圖:王禮剛 提供
文/王禮剛
《丹徒縣志摭余》卷三記載:“滬寧鐵路,光緒戊申(1908)架就,吾邑火車亦于是年開駛。”滬寧鐵路開通,鎮江有鐵路開始。鐵路作為一個新型交通形式出現,百余年間,鐵路在鎮江有了快速發展。
滬寧鐵路及鎮江站
《鎮江市志》記載: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滬寧鐵路通車。在鎮江境內(句容下蜀-丹陽呂城)全長72.42公里?;疖囌舅模阂淮笳?,三小站。大站,即西站。小站,即南門、新豐、高資站。在鎮江站(西站)東側,有寶蓋山鐵路隧道,長406米。滬寧線全線為單軌,鋼軌枕木均由國外購進。行車信號簡陋。
鎮江客站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有站屋8間,面積3048平方尺(約合283平方米)。民國二十五年(1936)12月,增建售票處2間,天橋1座。
20世紀50年代,鎮江區段的路軌更換為38公斤/米和43公斤/米的輕型軌。1958年底,滬寧全線開始興建復線。至1959年12月,由于國民經濟調整,復線工程暫時停建。為解決鎮江站的物資積壓和車輛占線的矛盾,按照復線工程設計中鎮江南門站-六擺渡改線計劃,單線提前施工,于1970年完成。
1978年,滬寧鐵路復線工程全部竣工,正線鋼軌改換為50公斤/米的中型軌,木質枕木也改為水泥枕木,部分線路還換上1250米的長軌。淘汰正線路軌上的拼裝式岔芯,改用18號錳鋼整體道岔,還鋪設部分無縫線路。進入80年代,路軌再次更換為60公斤/米的重型鋼軌。行車信號經過不斷改進,鎮江站內改為大站電氣集中,區間閉塞采用雙線單項移頻自動閉塞自動色燈信號。
1973年4月,鐵路部門與鎮江市政府選定在鎮江勞動路建新客站。1974年11月4日動工,1978年1月5日正式啟用。站內有3座站臺,2座地道??驼驹O有6股到發線和1股存車線,可同時交會4趟列車,被列為滬寧線一等客運站。因境內鐵路改線,原西站與南站之間的正線改作貨運支線,寶蓋山鐵路隧道不再在正線上。
工企專用線
20世紀50年代,隨著鎮江經濟建設的需求,先后興建了廠礦企業專用鐵路支線。
1958年,上海鐵路局為就近供應鐵路道碴,在鎮江南郊設采石場,從南站接軌鋪設專用線到采石場,長1.45公里,1959年建成通車;1978年,建上鐵水泥廠專用線670米;建高家門油庫專用線,長170米。1967年7月,建鎮江船山石灰石礦至六擺渡車站專用線,至礦成品礦倉,長11公里,1970年12月8日投入使用。另從徐家跳岔道口岔出支線至中間礦倉,長13.7公里。
1971年4月,建第六機械工業部華東物資供應站鎮江905庫接軌南站專用線(后該庫改屬鎮江船舶學院),長2.735公里,1975年5月通車。1972年,外貿鎮江715中轉冷庫建鐵路專用線,在905庫專用線上接軌,長2.116公里,1975年建成通車。1975年,在905庫專線上接軌建鎮江焦化廠專用線,長4.939公里,1979年12月通車;鎮江自備電廠也使用此線。
1977年,鎮江金屬材料公司在715中轉冷庫專線接軌至丁卯橋倉庫,長285米,1980年建成通車。1977年10月,華東列車電站基地建專用線,在六擺渡站牽出線接軌,長6.0136公里,1981年6月建成通車。1980年,鎮句路市食品公司西側擴建5000噸級中轉冷庫,1981年在西站寧端正線出岔建專用線,長696米,1983年通車。
津鎮鐵路
津鎮鐵路,原是天津通鎮江的鐵路,后來卻建筑為天津到浦口的鐵路了。津鎮鐵路,是鎮江籍人士劉鶚(1857-1909),倡導修筑的鐵路。
1896年,時為候補知府的劉鶚,通過直隸總督王文韶上書朝廷,建議借用外資,依傍京杭大運河,修筑一條從北京(后改為天津)到鎮江對岸瓜洲的鐵路。1898年,容閎又一次提出舉借外債修建由天津至鎮江的鐵路,方案獲得了請政府的批準,容閎開始與英德兩國銀行談判借款修路事宜,并草簽了合同。
1899年,清政府和英德銀團簽訂《津鎮鐵路借款計劃草合同》,規定該路由英德兩國承筑。遺憾的是因義和團運動,中國收回利權運動而擱淺。1908年,借用英德資金再啟動時,“津鎮鐵路”改筑“津浦鐵路”。
“津鎮鐵路”改筑“津浦鐵路”,說是劉鶚倡議建筑津鎮鐵路招致鎮江邑紳強烈反對,同鄉京官們也認為如果修筑此路,鎮江水陸碼頭的優勢必將為江北的瓜洲所取代,揚言要開除劉鶚的鄉籍。揚州的邑紳、鹽商也借口鐵路會破壞風水,影響園田收益,而四處奔走,橫加阻攔。實際上,邑紳們極力反對是一個因素,主要因素是淮南發現了煤礦,清政府促使鐵路靠向安徽。同時也是出于資金和對南京戰略的考慮等因素所致。由此,津鎮鐵路與鎮江失之交臂。
鎮東鐵路
民國二十三年(1934),民國政府鐵道部派員查勘,進行逐項分析,擬建鎮東鐵路。鎮東鐵路起自鎮江,經江對岸七壕口、江都仙女廟、泰縣至東臺。倘于全線竣工以后,再由東臺向北延筑至鹽城,或阜寧。
里下河自范堤以東,舊為大海,范堤設于唐代,宋范仲淹續修,以御海潮。自宋以來,沿海淤沙漸漲,每六十年約伸1.6公里,故范堤已去海漸遠,地區平坦,地質系大海淤積而成,故無礦產、無森林、無大工業,近海之地,唯有鹽產、棉花,墾植較久,農產盛豐,如無水患,則江北之利,不在江南下也。
民國初,里下河農產區,可分為舊墾區與新墾區。舊墾區,土質肥美,多為稻田。新墾區滷氣未消,多為棉田。沿串場河而下,兩岸阡陌相望,風車林立。夏季純系水稻,冬季或以小麥輪種。鹽阜一帶,以鮑家墩稻田為最東之界限,自鮑家墩西南行,沿陳家洋兩岸,均系稻田區域。陳家洋趨東,始有棉田。故自鮑家墩以迄,南之李堡作一直線,則西多稻田,東多棉田。
新墾區域,原系煎鹽場所。自清末以后,墾務公司日益發達,先后成立計有大公司24家,小公司十余家。經營之地,達430余萬畝,已墾者120余萬畝。東部北部為新墾區公司,以種植棉花為主。
里下河區人口之眾,農產之豐,故鐵道部為謀開發江北交通,里下河地區農副產品及鹽墾區之貨物運輸,以溝通江南,開筑鎮東鐵路,其利益于社會,利于地區之發展非常之必要。
鎮東鐵路路線具體設置,擬自鎮江對岸七壕口為起點,于江岸建躉船一座,以便火車輪渡銜接。路線由此向北至江都城東南,建江都車站。江都縣城東南兩面,均臨運河,輪船碼頭在福運門。擺渡而南,即為鎮揚汽車公司的終點站。江都鐵路旅客,可由江都站直達東臺縣之南東臺車站。將來鐵路沿筑至鹽城,即可由此向北延長至阜寧。此為鎮東鐵路線發展之計劃,為國家經濟建設江北之戰略。《鎮江商會對于鎮東鐵路之說貼》曰:“設使鎮東鐵路果能計日筑成,則江南江北之交通稱便,貨物運輸往來敏捷,鎮地金融,隨之活潑,江北周轉,亦得靈通。”
鎮江碼頭位于云臺山前,鎮江海關對岸七壕口,兩岸建火車輪渡,七壕口即為北岸車站地點。鎮東鐵路雖為江北之線路,實為京滬鐵路之培養線。京滬鐵路為謀增進本路的營業,將會竭力補助鎮東鐵路。因此,鎮東鐵路將會與各條鐵路線、公路聯系起來,進一步促進江北和里下河地區的發展。
發展江北,促進江南經濟宏偉計劃,因抗日戰爭爆發,鎮東鐵路未能建設。連鎮鐵路建成,其線路與意義,實現了江北經濟建設和發展九十年前“鎮東鐵路”之夙愿。
鐵路隧道遺產
寶蓋山鐵路隧道見證中國早期的滬寧鐵路,寶蓋山鐵路隧道也成為中國早期鐵路文化遺產。
《丹徒縣志摭余》卷三記載:“火車洞在寶蓋山東麓,穿山鑿洞約半里許。經過洞時,約二三分鐘來去,車上特開電燈朗照。洞內沿軌,南轉趨南門,向丹陽界。”
滬寧鐵路于1905年4月25日開工。1908年4月1日全線通車,滬寧鐵路是中國早期建設的鐵路之一,同期建設的寶蓋山隧道,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市區有此隧道,是我國早期鐵路建設中少有的。
根據鎮江寶蓋山鐵路隧道這一百多年鐵路歷史文物,如果能建設一座“中國鎮江百年鐵路(機車)博物館”,有利于中國早期鐵路作出卓越貢獻且稀罕的遺產資源之保存。這是一個特色文化資源,是其他城市所沒有的。建設“中國鎮江百年鐵路(機車)博物館”,可形成與西津渡,京畿路、伯先公園、伯先路歷史文化街區、大龍王巷歷史文化街區連為一體的鎮江西城區循環大型旅游觀光游覽區。游覽區充分展現民國文化、近代民居建筑文化、街巷文化、山城文化、港埠文化、救生文化、宗教文化、中國鐵路特色文化等等。
百年來,鎮江鐵路快速發展,從清末的滬寧鐵路,現在發展有高鐵、城際鐵路、連鎮鐵路、地方自建鎮大鐵路。
百年鎮江之鐵路,與長江、大運河、高速公路,書寫著鎮江之交通與機遇,正如孫中山先生《實業計劃》所言那樣:“鎮江為契合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中間之連鎖,而又以運河為南端,通中國最富饒之錢塘流域,故鎮江一市,將來欲不成為商業中心,亦不可得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