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賞亂象”需要“重拳糾偏”
為進一步加強網絡直播打賞管理,日前,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網絡直播打賞亂象”專項行動。
我們認識到,任由“打賞亂象”野蠻生長,其危害早已超越個體失范的范疇,正侵蝕著社會肌體的健康,扭曲著價值判斷的標尺。這場及時雨般的集中整治,不僅回應了社會各界的深切關切,更昭示著對網絡直播生態進行系統性糾偏、重塑健康秩序的堅定決心。
審視直播打賞亂象的危害,其觸目驚心之處首先在于對個體,尤其是未成年人及其家庭的深度侵害與財產安全的嚴重威脅。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極易在主播精心編織的話語陷阱、情感操控和攀比氛圍中迷失自我,動輒擲千金以求“大哥”虛名,乃至釀成“孩子打賞主播,花光家中積蓄”的悲劇。當“流量為王”“金錢至上”被奉為圭臬,部分主播為博取打賞而不擇手段,游走在法律與道德的邊緣——內容低俗、言行失范、炫富拜金、虛假炒作等現象層出不窮。這種“唯打賞論”的導向,無形中貶損了勤奮勞動、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營造了一種急功近利、投機取巧的不良社會氛圍。打賞亂象的蔓延,嚴重擾亂了網絡生態乃至經濟秩序的良性運行。它催生了一條畸形的利益鏈條,使得優質內容在“獵奇審丑”的流量競爭中反而可能敗下陣來,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
面對如此錯綜復雜、危害深遠的亂象,為期兩月的專項行動雖是集中發力的關鍵之舉,但若欲收長效根治之效,則必須超越“運動式”治理的思維,致力于構建一套標本兼治、多方協同的常態化治理體系。一方面,要強化平臺主體責任,扎緊制度籬笆,是遏止亂象的基礎環節。網絡平臺絕非法外之地,必須成為治理責任的首要承擔者。這要求平臺切實落實實名制要求,杜絕未成年人冒用成人賬號進行打賞;設立與用戶年齡、認知能力相適應的“打賞冷靜期”與額度限制;優化推薦算法機制,從源頭上減少低俗、誘導性內容的推送;建立暢通、高效的投訴舉報與退款機制,賦予用戶“反悔權”與“守護盾”。第二,聚焦重點難點,實施精準打擊,是彰顯整治力度的直接體現。此次專項行動,應將矛頭直擊那些社會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嚴厲打擊以“打賞抽成”等名義誘導用戶高額消費的違規行為;嚴肅處置以低俗、色情、暴力等內容為噱頭博取打賞的主播與公會;嚴格規范“榜一大哥”等排名榜單的功能設置,削弱其不當的攀比激勵。第三,構建協同共治格局,凝聚社會合力,是確保治理持續性的根本保障。整治網絡直播亂象,非一方之力可成。主管部門需加強聯動,完善法律法規,提供清晰的合規指引與嚴厲的違規懲戒;行業協會應積極發揮作用,制定行業標準與自律公約,提升整體規范水平;媒體與廣大網民要發揮監督作用,勇于揭露問題,鞭撻丑惡;家庭與學校則需加強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引導其形成理性的消費觀念與健康的網絡使用習慣。
我們期待,通過此次專項行動及其后的持續努力,能夠有效遏制打賞亂象的蔓延,引導直播行業從追逐短期流量的迷思中覺醒,轉向深耕優質內容、提升文化品位、履行社會責任的長期主義,最終讓這個充滿活力的新興領域,真正成為豐富文化生活、傳播正向價值的廣闊平臺,還網絡空間以天朗氣清。(金勝)
責任編輯:彭羽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