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古城三思橋

丹陽三思橋
□ 王鐵牛
地處江南的丹陽,依水建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京杭大運河自北而南貫穿古城,使丹陽自古以來為南北水陸交通要道。古代丹陽,城鄉密布著眾多的河湖、溝渠,“水多橋也多”,城區內有三思橋、開泰橋、通泰橋、新河橋、尹公橋、寶成橋等。特別是三思橋彰顯著丹陽歷史悠悠的歲月,反映著當地的經濟、文化和百姓生活。
從丹陽繁華的新民中路進入南北向的谷口街后,大約100米的距離,就可以看到三思橋了。最早記載三思橋的古籍史料是元代的《至順鎮江志》。《至順鎮江志》卷二《地理橋梁》記載:“三思橋在縣治前,直街市河上。”由此可知,三思橋在元代的至順年間(1330-1332年)前已建造,橋的位置在縣衙前的街市河上。
清代《乾隆丹陽縣志》和《光緒丹陽縣志》“城池、橋梁”詳細記載了三思橋的建造年代、主持建修者等內容。三思橋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間(1297-1307年),距今有700多年了。當時擔任丹陽教諭的宦牧之,專門作了《三思橋記》,可惜沒有留下任何字句。
《丹陽縣志》記載了在元代元貞元年(1295年)五月,鎮江、丹徒等大水。大德三年(1299年)正月,免夏稅三分。大德四年(1300年)以后連續發生水災、旱災、疾病,百姓艱難度日。從大德三年之后,鎮江區域災害不斷。當時為什么要建三思橋?是官方建的?還是民間建的?至今還是個待解的謎。
到了乾隆三年(1738年),知縣胡映葵重修三思橋。胡映葵,河南息縣人,拔貢生,雍正十二年(1734年)署任后,勤慎愛民,后升任浙江烏程縣令。至今三思橋仍保留著清代時期的風貌。從遺存的橋額、團龍圖案看,有些橋梁構建物件應是元代的。
丹陽的古橋早已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形成了丹陽獨特的文化符號,帶給了丹陽人特有的傳統情結,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思橋又名“再思橋”“慎思橋”,東西側橋額上刻有銘文“慎思橋”字樣,從石質的殘損狀況來看,可能是元代時的銘文石。三思橋名為古城增添了豐富的內涵,故能流傳下來的由來有二說。
一說為舊時打官司的時候,雙方都要找刀筆吏和判官,都要花大錢,即使官司打贏了,有的也要傾家蕩產。故訴訟者走上此橋,心里要三思而后行。橋名勸誡百姓訴訟對簿公堂時,要三思而后行,盡量不要打官司。
另一說為當官的長期提醒警示。縣官下鄉或回衙門時,都要乘轎經過三思橋。當轎子靠近橋時,橋身比較高,轎夫擔心縣官坐不穩,會高聲喊:“縣官大人,三思橋到了!”縣官聽到轎夫的喊叫,腦海里對三思橋有了深刻的記憶,起到提醒縣官辦任何事也要三思一下。對審案辦事的官員,看到三思橋的橋名,也促使他要秉公斷案;其他辦事的官員,平時對“清、慎、勤”這三個官箴戒規,也要好好的再三思考一下,這才能當個好官。
丹陽城鄉間的小橋流水,構成了令人眷戀的美麗畫卷,老百姓的生活、工作、出行都離不開橋。古代橋梁大致分木橋、石板橋、石拱橋三類,而石拱橋是實用、經濟、美觀的一種形式。三思橋為單孔斜坡式石拱橋,小巧玲瓏,盡顯樸實輕盈之態。三思橋石拱如環,從古到今似碧玉似的橫臥清波之上,春夏秋冬,橋水相映,美不勝收,展現著旖旎雋麗的風景圖畫。
三思橋的主體由石塊構成。橋面和半圓拱是用花崗石料雕鑿而成。元代始建橋時,橋上面有亭,后世不知什么時間、什么原因拆去。現在橋欄為磚、石混砌后,用水泥粉刷,有60厘米高。橋高 4.3米,長23米,寬3.8米。
在古代,橋下可以行船。現在橋下有壩,橋旁有煤氣、自來水管道,已無法通行船只,但搞清潔衛生的小船還可通行。橋頂中心,有2尺見方的橋心石,但沒有圖案。拱形橋底有水螺紋旋轉圖案(俗稱團龍圖案),依然清晰可見。三思橋南北兩岸全部是石駁岸,從乾隆三年維修橋后到現在,也接近300年,早幾年橋上還可通行小汽車(現在已禁行汽車),由此可知這橋的堅固耐用程度。
千百年來,西門大街是丹陽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古時,經過谷口街走過三思橋往北,就到舊時縣衙門。附近還有千年文廟以及設在縣衙內的云陽書院,是丹陽古城的文化根脈所在。
街市河北有練湖,湖里的水產品要拿到集市上賣;街市河南是廣袤的平原,農民要將農產品拿到集市上交易;商人通過運河將各地貨物又匯集到街市河畔的三思橋,所以在三思橋周圍形成了商賈云集的交易市場。兩岸居民通過三思橋這最近的聚合處,形成熱鬧的街市,這鼎沸的人聲,傳遞著百姓生活的煙火氣息。
《丹陽縣志》記載,在西門大街三思橋的學宮旁,舊時設置有名宦祠和鄉賢祠,祭祀從吳至清,對丹陽歷史做出過杰出貢獻的歷代名宦44位、鄉賢55位。舊時這些物化形態的文化載體,成了三思橋區域的地方風格和文化特色。1991年7月30日,三思橋被列為丹陽縣文物保護單位。文保碑上記載為“清代”,如果按始建年代,《至順鎮江志》記載為元代。
三思橋,是江南丹陽古城的地標,承載著古城悠久厚重的歷史;也是丹陽城市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著古城歷史的滄桑變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