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鎮江:沃野開鐮迎豐收 智慧農業繪新景
豐收時節,稻浪鋪展,良田舒卷。近日,江蘇鎮江經開區丁崗鎮榮禾農場的9720畝高標準農田迎來水稻開鐮。從收割到烘干加工,全程機械化高效運作;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智能化設備走進田間地頭,生動詮釋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現代農業理念,為糧食穩產增產、農民持續增收注入源源不斷的科技動力。

清晨薄霧散盡,運糧車司機魏瑞濱早已在田埂上等候,“這一車就是5000公斤,我們兩臺車,一天最少要拉20車。”一旁的稻田里,收割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金色的稻浪在鋸齒下整齊倒下,稻稈被切斷時發出清脆的噼啪聲,粒粒飽滿的稻穗被迅速卷入機械“腹中”。待糧倉滿載,收割機緩緩移至田邊,伸出一條長長的輸送臂,將豐收的稻谷盡數傳送進運糧車中。

“我們種的雜交稻熟得最早,收得也最早。”陽光下,榮禾農場種植戶謝濤望著眼前這片金燦燦的稻田,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現在每天能收400噸左右,一半運回農場烘干,另一半直接被糧商在田埂上收購走了。”他盤算著,待粳稻、糯稻等品種的水稻大面積成熟時,田里的收割機至少還得再增加5臺,農場里的10臺智能化烘干機也將全部投入運轉,24小時作業,確保豐收的稻谷顆粒歸倉。
“今年天時確實好,對水稻生長特別有利。”謝濤彎腰捻起一穗稻谷,繼續說道:“水稻最怕的就是揚花灌漿期遇上連續高溫,一熱起來,空癟率就上去了。但今年連續高溫天很少,你看這稻粒,比往年更飽滿。”隨即他算起一筆細賬:“往常每100公斤稻谷,出米不到60公斤,也就是出米率不到60%;今年不一樣,預計能穩定超過六成。”言語間篤定今年是個實打實的豐收年,“從畝產來看,雜交稻表現最好,預計能達到800公斤;粳稻和糯稻也不差,平均畝產預計在650公斤。”

豐收過后,土地并未停歇。拖拉機轟鳴著駛過裸露的田野,鋒利的犁鏵翻耕土壤,泥土的芬芳混雜著稻茬的青澀,在微涼的空氣中彌漫開來。今年秋季,丁崗鎮榮禾農場新引進了2臺拖拉機和3臺精量播種機。在農場基地,謝濤拉開農機設備庫房大門,嶄新的精量播種機映入眼簾,機身上布滿了整齊的線路與傳感器。“這些設備都支持聯網操作,頂部還裝有衛星定位系統。”謝濤介紹道,“它們能精準控制播種深度在2到3厘米之間,每畝用種量也精確控制在30斤到35斤之間。”
“過去傳統播種方式下,每畝用種量在40斤到45斤之間,而如今精量播種機每畝可節約10斤左右種子。按每斤種子2元計算,一萬畝地就能節省20萬元。以往浪費的種子成本比購置新設備的投入還要高,這3臺精量播種機總價才12萬多元。”謝濤認為,從設備更新的角度來看,這不僅提升了播種效率,更實實在在地節約了成本。
在丁崗鎮這片高標準農田上,機械化作業貫穿全程,科技與傳統農事深度融合。無人機撒肥、智能烘干、精量播種……各式“新農具”層出不窮,成為豐收時節的關鍵注腳。它們不僅有效提升糧食產量、降低生產損耗,更見證了新農人的轉型與鄉村活力的迸發。眼下,一幅現代化的智慧農業畫卷正徐徐鋪展。這是鎮江經開區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積極實踐,也是現代農業發展助力增產增收的生動縮影。(潘宇琴 胡雪 胡彩葉 王璐)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