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鎮江”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走近群眾身邊 考古成果社會共享
金山網訊 作為市文化指導師項目的重要實踐載體,由市文物保護和考古研究所(以下簡稱“市考古所”)打造的“何以鎮江——文明探源考古研學系列活動”,以文化指導師為核心力量,深耕文物活化利用與隊伍培育,成為文化指導師項目與考古資源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
考古成果與社會共享
據市考古所統計,2024年,我市全年共驗收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項目62個。其中,省文物局檢查驗收項目11個,市文物局檢查驗收項目51個。完成考古發掘項目6項,完成發掘面積5150平方米,出土文物標本800余件(套)。“鎮江新村遺址”獲評江蘇考古2023年度十大“田野考古示范項目”。2025年,丹徒區北斗村遺址作為江蘇省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發現被省媒報道,句容茅山半島土墩墓入選江蘇地域文明探源工程10項重要發現。
如何讓考古成果與社會共享?2024年以來,市考古所充分發揮社會服務職能,精心策劃“何以鎮江”考古研學活動,僅2024年就已開展“何以鎮江”考古研學活動20多場。其中,“何以鎮江——鎮江近年考古成果展”選取重要考古項目25個,分文明探源、基建考古、科研項目、公眾考古4個板塊,年代涵蓋商周至明清,內容涉及遺址和墓葬。
該展覽陸續在江蘇大學、江科大附中、丹陽司徒文體廣場、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等地與廣大市民見面。同時,吸引來自江西景德鎮陶瓷大學、南通大學、山東煙臺第三中學等學校師生以及鎮江文史愛好者,赴京口閘、鎮屏山、焦山古炮臺等考古工地現場參觀學習。
固有陣地打造特色品牌
該項目遵循“保護第一、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依托“夢溪問學”考古文博研學基地,讓文化指導師在實戰中成長。
“夢溪問學”考古文博研學基地項目是市文廣旅局結合鎮江市歷史文化遺產的鮮明特色,創新打造的一個集考古研學、文博社教和旅游休閑于一體的文化民生工程。目前該基地規劃設計有夢溪遺址展示區、考古探方模擬區、戶外活動拓展區、文博講堂和文物陳列區等多個不同功能區域及其配套設施。
今年6月至7月,依托“夢溪問學”考古文博研學活動,相關文化指導師全程主導特色研學活動:針對中高考應屆生,化身“考古導師”,以專業講解與互動設計,帶學生沉浸式體驗田野考古;面向小學生,側重趣味啟蒙,通過創意引導消除考古陌生感,播下文化傳承種子,活動反響熱烈。
讓“高冷”考古貼近百姓
在基層傳播中,該項目還結合市文廣旅局2025年“百場村晚下基層”活動,讓文化指導師化身“文化傳播者”,隨市考古所工作人員將考古成果展板、文物標本送進丹徒區香港寶潤發文化廣場、京口區蘇寧廣場、揚中市奧體中心等場所。“實物展示+通俗講解”的形式,讓“高冷”考古貼近百姓,累計吸引超2萬人次參觀。
下一步,市考古所根據夢溪研學基地建設情況,繼續開展面向中小學生的專項考古研學活動。根據“百場村晚下基層”活動安排,積極參與句容、丹陽等地的活動,以“圖片+實物”的形式,多維度闡釋鎮江地域文明和文化遺產,讓文物走近群眾身邊,讓考古成果社會共享。(記者 譚藝婷 通訊員 劉敏)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