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丹陽治水

林則徐像

《重修丹陽縣志》記載林則徐

練湖遺址舊照

張官渡位置 圖:王鐵牛 提供
文/王鐵牛
提起林則徐,人們往往把他和虎門銷煙、抗擊外侮等豐功偉績聯系起來。殊不知,這位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專家。在其仕宦生涯中,十分重視并努力舉辦水利事業,興修海塘,治理運河、黃河、長江。他在前往廣州禁煙前,還在丹陽留下了治水的佳話。
減免賦稅紓民力
道光三年(1823),林則徐升任江蘇按察使。在短短的四個月內,就把江蘇的積壓案件處理十之八九,被江蘇人民稱頌為“林青天”。因工作出色,被調任陜西、湖北、河南、江寧布政使。他每到一地,都能處理好河道、民生重大問題,對治水方面的知識、經驗豐富。
自從林則徐離開江蘇后,江蘇接連遭受到了嚴重的旱災和水災,酷暑大旱,土地龜裂;大雨滂沱,河道異漲。據清光緒版《丹陽縣志》卷三十“祥異”記載:丹陽在清道光元年,疫,山田旱。三年,水。十一年,水,鄉試改九月。由此可看到大運河邊的丹陽,人民流離失所;練湖歷年修筑的閘壩塌毀、河道淤淺,嚴重影響了漕運。
道光十二年(1832)六月二十三日,清廷將兼任東河河道總督的林則徐調任江蘇巡撫。七月五日,林則徐從查驗河南黃河防治工地上來接任江蘇巡撫后,整飭江南鄉試文闈科舉考試舞弊案,接著就與魏源商議興利除弊事宜,特別是對江蘇災荒嚴重地方,奏請緩征漕賦。雖然道光皇帝嚴旨詰責,但林則徐仍“堅請緩征、暫紓民力”。清光緒版《丹陽縣志》卷九“賦役”記載:道光十四年,恭逢皇太后六旬萬壽,蠲十年以前正、耗民欠錢糧,因災帶征、緩征、銀谷及漕項、蘆課。從中可看出林則徐的奏疏對丹陽老百姓的賦役蠲免是很多的:一是時間之長,蠲免了歷欠十年的賦役;二是內容之多,不僅有銀谷,還有漕項、蘆課等;三是減免的力度之大,有“正”賦、“耗”賦、“因災帶征”賦、“因災緩征”賦。
修復練湖水利工程
道光十三年(1833)秋天,林則徐視察水利至丹陽的練湖,丹陽知縣畢以紱(山東文登人)、教諭李振綱(字仙垞,太湖人、廩貢)親自陪同。清光緒版《丹陽縣志》卷三“水利”錄有林則徐向朝廷的奏折。
林則徐認為“鎮江為漕運咽喉,江浙兩省糧船皆所必由之路。而每年重空往返,挑浚河道,蓄水提船,一切機宜,惟鎮江道、府、縣營,責成為重”。
林則徐還看到丹陽、丹徒段的運河“一遇江潮低落,設法推挽,勞費尤倍于平時。江水本不宜過大,若運河灌輸盈滿,于行舟固為順利,而沿江田地早已被淹。如江水低落,則利于州田,又不利于漕運。該處運河本系鑿山通道,并無水源,只恃引江入河以資浮送”。
林則徐向朝廷上奏,說明鎮江、丹陽為漕運咽喉,江浙兩省糧船必經之路。而每年挑浚河道、蓄水提船,都要鎮江、丹陽單獨承擔,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道光十四年(1834)四月,兩江總督陶澍閱兵時途經丹陽時,與昔日的翰林院同窗好友林則徐相遇。陶澍自道光五年五月至十年六月任江蘇巡撫時,曾多次主持過修復練湖水利工程。陶澍也在徒陽交界處的辛豐和丹陽境內的黃金壩、張官渡改建過石閘,但因時長日久河水沖刷,壩塌堤壞。當陶澍聽到林則徐將在黃金壩及東崗一帶重新筑壩、添建減水石閘時點頭稱贊,并表示大力支持。他們兩人還登臨練湖的“湖心墩”,應寺僧之邀為亭臺軒屋題詞。陶澍的題詞是“望水臨云之軒”,林則徐的題詞是“集思廣益之齋”。
林則徐有兩江總督的點頭支持,于是調丹陽教諭李彥章為常鎮通海兵備道(簡稱常鎮道)道員,坐鎮指揮,“在湖頂沖之黃金壩及東崗一帶,先筑二重蓄水壩,加倍圩埂二千八百八十丈,使山水皆得入湖。又恐水勢暴猛,或虞沖決,于東堤添建減水石壩二座,如遇暴漲,有所分泄,可以保堤。”還修復27座古涵洞溝通河邊石閘,以便放水時入河不必再經黃金壩閘。同時,“留一涵洞以灌堤外民田,農民亦咸沾其利”。
正越兩閘保通流
道光十五年(1835),林則徐對練湖濟運的張官渡也進行改建。“復查下游張官渡一閘,為漕運經過要津。前將黃泥閘移建該處,原以引截練湖,便資擎托。時經七載,固限早逾。第一年來溜勢時有變遷,河床漸形彎曲,每遇夏秋盛漲,疏泄不及。金門(指閘門)難免逗留,亦恐有礙舟行。”修建張官渡閘工程于秋天動工,為不影響舟楫往來,林則徐決定建正、越二閘。“南岸一邊開出越河,將地勢加倍展寬,俾其可容機心雙孔之閘。開越河圈筑攔壩一道,仍留靠北一半河路,俾得照常行船。其在攔壩以內者,即可施工先建越閘。俟越閘工竣,放水通舟,然后拆去靠南之壩,圈于靠北一邊,以建正閘。如此倒換辦理,往來船只既無阻滯之虞,而雙孔閘成,又免涌激之患。”張官渡閘竣工后,及時地接濟了漕運。
這年冬季,北方返航漕船由丹徒橫閘南下擱淺。林則徐聞訊,即派常鎮道李彥章到丹陽,啟用已竣工的部分配套工程。當練湖開閘放水后,由于張官渡閘的攔蓄,滾滾東流的河水向北倒流,水位驟升,使返航漕船迅速駛過丹陽城。
運河下游的呂城閘,廢棄已久。林則徐親往考察后,也按修建張官渡閘的正、越雙孔閘方案來建造。林則徐聽到社稷鄉人說,荊林四巷村上的能工巧匠冷能孝,前兩年在九曲河上建了二座閘,使兩岸的千余畝土地做到旱澇保收。林則徐立即找來冷能孝,贊許他興修水利造福鄉人的實干精神,還破格允許冷能孝戴紅頂的帽子建造呂城閘。冷能孝欣然領命后,如期完成了呂城閘的改建任務。林則徐親自書寫了“端直勤能”匾,送給冷能孝,表彰他的功績。事后,奏請道光帝,朝廷給冷能孝賜祿。
廉政清白留丹陽
道光十六年(1836),巡撫林則徐題奏《為籌辦通漕要道》,將練湖堤壩勸諭民修;運河閘工由官捐辦,以濟漕運,長資利益。
自從唐代官府管理練湖后,水源服從運河需要,農業灌溉受到一定限制,“官”“民”爭水矛盾尖銳。林則徐標本兼治,不僅豐富水源便利了漕運,也使周圍農田重獲灌溉之利。原先每逢汛期,山水奔騰而至,沖決黃金土壩,漫過上、下練湖,洶涌進入運河。汛期過后,上練湖農田因澇減產,下練湖湖堤沖毀,湖內涓滴不存,湖外民田缺水灌溉。林則徐召集紳董聚議,制定民修練湖的《業食佃力章程》:按畝出工、業主供飯、佃農出力,修復練湖各處閘門,培修湖堤高至1丈2尺(4米)。這樣,湖內常年蓄水2尺8寸,運河水源不致缺乏。湖外183村4萬多畝農田得到了灌溉,從根本上解決了航運與灌溉爭水的矛盾。清光緒版《丹陽縣志》卷三“水利”篇尾特別記載:“本朝巡撫林則徐增建之閘,悉合機宜,后人慎無輕動”。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認為林則徐在丹陽建造的水利配套設施,相當盡善盡美。
林則徐在江蘇任巡撫期間,來丹陽都住在練湖的湖心亭(清康熙朝廷捐帑復湖,濱湖百姓筑墩于湖心,在此建圣恩亭,俗稱湖心亭)。林則徐在湖心亭建平臺1座,廣廈數層,將“湖心亭”改名為“太白亭”。亭子的楹聯為“半亭清風山與水,一船明月酒和詩”,橫匾掛有他的墨寶“集思廣益之齋”。
林則徐的家族,源于晉代由中原南渡入閩的九牧林氏家族。而丹陽林氏在城內屬旺族,亦出自九牧,與林則徐的家族是同宗一脈。林則徐在疏浚河道期間,受丹陽知縣畢以紱邀請,與丹陽城內的林氏宗親林云巖相見,暢敘同宗族誼。林則徐還為林家大院親筆題寫“致遠堂”三字,并贈送其使用過的硯臺。
林則徐從百姓利益出發,真正體現了一方父母官之本色。清末,丹陽百姓緬懷陶澍、林則徐的治水功績,曾在練湖和運河附近為二位建了“生祠”(祭奠活人的祠堂),可惜均在太平天國戰爭中焚毀。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