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陽光種出“金葉子” 碧水養出“銀魚兒” 點“光”成金照亮鄉村振興路
走進丹陽市司徒鎮屯甸村,滿目青翠的茶園間,銀光閃閃的光伏板錯落鋪展,宛如鋪在山間的一片“藍色海洋”。“這片750畝的區域就是我們即將竣工的‘茶光互補’項目,預計年底就能并網發電。”江蘇丹陽屯甸村黨委書記毛鎖龍指著眼前的茶壟介紹,“項目投產后,不僅每年有穩定的土地租金,還能帶動村集體經濟持續增收。”

“茶光互補”:板上生金、葉上吐綠
屯甸村地處低山丘陵農業區,光照充足、茶葉優質。近年來,在國家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背景下,屯甸村與三峽丹陽公用發電有限公司攜手,探索“茶光互補”模式:光伏板上發電、茶葉在下生長,實現“板上生金、葉上吐綠”。
“光伏板可不是全蓋住的。”該公司投資開發部經理胡進介紹,光伏陣列通過科學設計高度和間距,讓陽光在遮陰與漫射間找到平衡,“茶樹喜濕喜陰,漫射光反而讓茶葉更嫩、氨基酸含量更高,品質優于常規茶園。”
一“遮”一“擋”,探出的是經濟效益的新空間。毛鎖龍算起“綠色賬”:僅光伏板租金每年就能為村集體增加30萬元收入;引入軍逸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對茶園進行專業化運營后,每年再增收15萬元。“茶葉品質提升后,畝均產值有望突破8000元。”
“別小看了這些‘板下茶’。”胡進說,光伏板形成的局部微氣候為茶園帶來意想不到的生態收益。遮陰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空氣濕度提高,溫度下降,形成更適宜茶樹生長的微環境。
更讓人欣喜的是,這種復合生態系統還讓茶園“少打藥、少干預”。“光伏板下的環境能抑制害蟲繁殖,同時吸引鳥類、蜘蛛、瓢蟲等天敵,構成‘板下生態微系統’,自然平衡讓農藥使用量明顯減少。”胡進說。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1.66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4.54萬噸,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漁光互補”:上層發電,下層養魚
離屯甸村不遠處的丁莊村,一片760畝的魚塘,如今也披上了閃耀的“光伏裝”。藍色的光板在水面上整齊鋪展,遠遠望去,波光與電影交織成一幅現代版“漁光圖”。
“這片水面是我們新的發電場。”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天津電力建設有限公司江蘇三峽丹陽項目經理劉洪斌介紹:“‘漁光互補’就是讓一片水面一舉兩得——上層發電,下層養魚。”項目根據水體生態特點科學布局,光伏板的遮光率被精準控制在50%到75%之間,既能阻止陽光直射、抑制藻類過度繁殖,又能降低水溫波動,為魚類提供更舒適的生長環境。
劉洪斌帶記者沿著堤岸走著,一邊指向水面,一邊補充道:“以前夏天魚塘一熱就容易變‘綠’,冒泡、發臭是常事,現在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魚的品質也會跟著提高。”
在項目運行過程中,光伏發出的清潔電能還“反哺”給漁業生產。發出的電力可直接供應養殖區的增氧機、水泵等設備,大大降低用電成本。當遇到電網停電時,光伏系統還能充當“應急電源”,保障漁業生產不斷檔。

兩種模式:讓土地釋放綠色價值
截至目前,司徒鎮“茶光互補”和“漁光互補”項目總裝機容量達到120兆瓦,其中40兆瓦的茶光項目已于10月底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漁光項目也將于年底前全面投運。
“我們以‘資源高效利用、產業深度融合’為核心思路,讓每一寸土地都釋放綠色價值。”司徒鎮經濟發展辦公室企業服務(金融)崗主任嚴歲杰介紹,項目不僅優化了區域能源結構,讓綠色電力走進千家萬戶,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項目推廣還將繼續強化生態設計。選址避讓生態敏感區,采用柔性支架與微樁基礎減少土地破壞,板下修復植被,并配備智能系統實時監測水質與生物多樣性,確保發電與生態和諧共生。
沿著鄉間小路望去,藍色的光伏板鋪向遠方,與茶樹、魚塘交織成景。陽光落在板面,也灑在村民的笑臉上。這里的土地,正在用新的方式“生長”——既生長綠色,也生長希望。(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李媛)
責任編輯:費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