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有多支孔子后裔

孔子

鎮(zhèn)江孔姓家譜書影
文/邱隆洪
孔姓,在全國大姓中排名第九十八位,全國有超過230萬人姓孔,約占全國人口的0.17%。江蘇為孔姓人口分布大省之一,孔姓在江蘇大姓中排第八十八位,全省有將近18萬人姓孔,約占全省人口的0.21%。孔姓是鎮(zhèn)江五十多個萬人大姓之一,在鎮(zhèn)江姓氏中排名第44位,全市超過1.2萬人姓孔,在鎮(zhèn)江常住人口中約占0.38%,平均每260個人中差不多有一個人姓孔。
鎮(zhèn)江孔姓的歷史可以追溯至西晉末年
孔姓有多支來源,其中最重要的一支出自宋國王族孔父嘉之后,孔父嘉名嘉,字孔父,在宋穆公時為大司馬,因太宰華督作亂被殺,其子木金父年幼,隨家人逃至魯國,從此在魯國定居,長大后以父親的字為姓,是為孔氏,后世發(fā)展為顯赫家族,這支孔姓也被視為孔氏正宗,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即出自這一支孔氏,為孔父嘉六世孫。正因為大圣人孔子出自這支孔氏,其他孔姓默默無聞以至于湮沒其中,孔子則被后世孔姓尊為先祖或始祖,故有“天下孔氏是一家”之說。《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收錄了孔姓的其他20多支來源,其中多為少數(shù)民族漢姓。
孔姓早期主要居住在河南、山東一帶,秦漢時期,孔姓已是魯?shù)匾淮笸濉h末,孔姓開始南遷,孔子后裔一支從梁國(今河南商丘)徙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子孫興旺發(fā)達,歷兩晉、南北朝,代有名人顯宦,成為江南望族。
孔姓在今鎮(zhèn)江市域居住、生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晉末年,迄今已超過1700年。永嘉之亂時期,北方大批僑民南遷,其中就有孔姓僑居南徐州(治京口,今鎮(zhèn)江):南朝宋時,曲阿(今丹陽)有孔姓縣令,名不詳,謝惠連有《與孔曲阿別》詩。
唐宋時,孔姓在今鎮(zhèn)江市域已有一定規(guī)模分布。唐《魏法師碑》碑陰題名的丹徒東鄉(xiāng)村民中,就有孔姓。句容崇明寺北宋紹圣題名石刻所見姓氏中,也有孔姓。孔絢,唐乾符間為丹陽令,卒于官,子孫遂居其地,后裔繁衍發(fā)展為鎮(zhèn)江多支孔氏。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孔子第48代裔孫孔端友,負著孔子和孔子夫人的楷木像,離開山東曲阜,南遷至衢州(今屬浙江),后敕建孔廟,俗稱南宗,與孔端友一同南遷衢州的還有其叔孔傳(亦名若古),其后裔有多支分布在今鎮(zhèn)江市域。同一時期,南遷的孔姓還有很多,其中就包括遷居潤州(今鎮(zhèn)江)的孔端佐、孔端禮兄弟。
此外,明代鎮(zhèn)江衛(wèi)指揮使司軍戶有孔姓,他們的后代共同構(gòu)成了今天鎮(zhèn)江孔姓的一部分。
鎮(zhèn)江孔姓均稱孔子之后
孔姓在鎮(zhèn)江主要分布在句容、丹陽、丹徒,跟全國大多數(shù)孔姓一樣,這些鎮(zhèn)江孔姓分支亦稱孔子之后,大致可以分為三大支派:一尊唐代丹陽令孔絢為流寓始祖;一尊宋室南渡時遷居潤州的孔端佐、孔端禮兄弟為南遷始祖;一尊宋室南渡時遷居衢州的孔傳為南遷始祖,各分支自五十六代起統(tǒng)一字派為: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部分分支在清代曾兩次合修宗譜,以“鎮(zhèn)江孔氏”為號,亦稱“江南孔氏”。
《中國家譜總目》收錄鎮(zhèn)江孔姓家譜5種,這些家譜記載的鎮(zhèn)江孔姓來源主要有這么幾支:
1.丹徒孔氏,這支孔氏以唐代人孔絢為流寓始祖。譜稱孔絢為孔子四十代孫,唐乾符間為丹陽令,卒于官,子孫遂居其地。孔絢生二子:昌賢、昌盛,同居丹陽,其中昌盛一支失傳,孔昌賢曾孫、四十四代孔瑄,任丹徒尉,子孫占籍潤州,孔瑄之孫、四十六代孔熙入籍丹徒,至五十代孔霑,生三子:元卓、元剛、元實。五十一代孔元卓,其五世孫希仁、希義分居東若、南岡,另有遷往江北、口岸及安徽天長的;孔元剛,生子:諲,居大塘村,后裔有遷往湖頭村的;孔元實,生子四:定魁、定國、定曉、定名,分居大松園、鎮(zhèn)江南門、鎮(zhèn)江山巷、丹陽十里甸,其中大松園一支至五十九代又衍為東分、西分、中分等三分,另有遷往破塘、江北等地的。
2.潤城孔氏,這支孔氏始遷祖為五十五代孔克懋,其祖孔濤為孔傳三子孔端己之后,任吳江州判,孔克懋復由吳江遷居京口,后裔有遷居儀征、金壇以及山東臨清、江西建昌府(今撫州)、北京等地的。
3.潤南萊村孔氏,這支孔氏始遷祖為五十一代孔元福,其曾祖孔端植為孔傳五子,因官居湖北通城,祖孔璿遷居鎮(zhèn)江,元福再遷潤南萊村,其后衍為前分、中分、后分三支,后裔有遷居丹陽、金陵等地的。
4.潤南湯村孔氏,這支孔氏始遷祖為五十六代孔希旻,孔傳六子孔端隱之后,孔端隱長子孔璩任丹徒縣丞,卜居華陽東麓(地屬金壇),其地后稱孔達村,孔希旻明初由金壇再遷潤州城南楊巷之東湯村。
5.丹徒灣溝孔氏,這支孔氏亦遷自金壇,始遷祖為五十七代孔諄,由金壇新河遷居灣溝,為本支始遷祖。
6.丹徒大塘南村孔氏,這支孔氏亦遷自金壇,五十三代孔澤,遷居丹徒之東塔山,五十七代孔諮,入贅大塘南村蔡氏,為本支始遷祖。
7.潤東孔氏,這支孔氏分為圌陽北分、圌陽南分,圌陽北分始遷祖為四十八代孔端佐,宋室南渡時遷居潤東圌南,曾孫孔元魁,遷居芮外,別為一支。五十八代孔公禮,又自芮外遷居柳泉,為柳泉一支。孔公禮第三子孔彥埰,再從柳泉遷居小沙,為小沙一支,另有遷往南新莊、德興洲、句容下蜀及儀征太子洲、金壇社頭鎮(zhèn)陳達村等地。圌陽南分始遷祖為四十八代孔端禮,孔端佐的堂兄弟,宋室南渡時同遷潤東圌南,后裔分遷陳灣、王沙及瓜洲等處。
8.潤東大港羅家巷孔氏,這支孔氏始遷祖為五十七代孔訪,為孔傳三子孔端己之后,自衢州遷居大港南羅家巷孔村,后裔有遷居苦竹、雷家邊等處的。
9.丹陽十里甸孔氏,這支孔氏為丹徒孔氏一個分支,五十二代孔定名,遷居丹陽邑西十里,其地稱后十里甸,孔定名曾孫孔克峻生三子:希成、希康、希泰。五十六代孔希成生二子:道巍,為前分一支;道崑,入贅寺基岡吳氏,別為一支,后裔分為四房。孔希康,分居前十里甸。孔希泰,后分祖,合族衍為四支,另有遷往烏泥壩、千口村、丹徒西麓、寶堰鎮(zhèn)東塘西村、靖江等地的。
10.丹陽石羊村孔氏,這支孔氏亦遷自金壇,始遷祖為五十六代孔希旺,贅居丹陽北鄉(xiāng)前石羊村徐氏,后裔又衍出顏莊、陵口西莊、陳家橋、新河橋、沈家段、嚴家村、寺莊、宇莊、后亭橋、皇塘及丹徒高資等十多支。另據(jù)家譜記載,丹陽珥陵呂塘、大華,句容張廟等支孔氏亦遷自金壇。
11.句容孔氏,這支孔氏始遷祖為四十九代孔瑄(亦名靈),孔傳之孫,孔傳六子孔端隱之子。孔端隱任江寧觀察,卒葬句容,孔瑄守墓居句容福祚鄉(xiāng)之青城,孔瑄生二子:長子孔撰,徙青城南三里處之許巷,后支派繁衍,許巷也更名為孔巷;次子孔掄,留居青城。孔撰生二子:元祥、元善;孔掄生二子:元良、元慶。合族分為四大分,其中以元良(行萬五)一支最為繁盛,又衍出前分、西分、東分、后分等分支。五十五世起,陸續(xù)有子孫遷往方山、筆架崗、句容城內(nèi)以及南京、當涂、建德(今安徽東至)等地,還有遠遷北京、錦州、河南商城、江西撫州等處的。
12.句容百社孔氏,這支孔氏始遷祖為五十一代孔元遷,孔傳長子孔端問之后,官金壇教諭,升潤州學正,卜居茅山西南百社村,后裔衍為陳莊、黃蓮塘、涼蓬、王家邊、墓西東分、墓西西分、前陳莊分、東分、西分等支。五十二代孔之華遷丹徒青甸。六十代孔承盤,因經(jīng)商定居丹徒鎮(zhèn),其地后稱孔家灣,后裔有移居戴家灣、丹徒、江北等地的。
■孔姓小檔案
孔
孔姓是全國第九十八大姓,超過230萬人姓孔,約占全國人口的0.17%;
孔姓是江蘇第八十八大姓,將近18萬人姓孔,約占全省人口的0.21%;
孔姓是鎮(zhèn)江第四十四大姓,超過1.2萬人姓孔,約占全市常住人口的0.38%。
■鎮(zhèn)江孔姓名人
孔克仁
明代官吏,句容人,由行省都事進郎中,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主要謀士之一。朱元璋志圖中原和用兵淮東、西時,他均為之出謀劃策,倍受賞識。洪武二年四月奉命授諸子經(jīng),功臣子弟亦入學,后出任江州知州,終為參議。
孔貞時
明代官吏,字中甫,句容人,萬歷四十一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遷知制誥,積勞成疾而卒,著有《魯齋集》。
孔貞運
明代大臣、詩文家,字開仲,號玉橫,孔貞時弟,萬歷四十七年進士,名列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擢國子監(jiān)祭酒,遷吏部左侍郎,崇禎九年,入內(nèi)閣,一度為首輔大學士,崇禎十一年稱病辭歸,明亡后絕食數(shù)日而卒,著有《詞林會典》《敬事草》等。
孔毓文
清代官吏,字肩吾,句容人,乾隆十九年進士,授吏部主事,遷吏部員外郎、郎中,浙江按察使,官至太仆寺少卿。
明清兩代,鎮(zhèn)江孔姓有進士4人,舉人3人,均來自句容孔氏,《鎮(zhèn)江人物辭典》收錄孔姓人物10多人。
本文圖片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