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保險“防護網”護好農民“錢袋子”
財政補貼近八成,前三季度為4.9萬戶次提供風險保障39.4億元
金山網訊 正是收獲的季節。丹陽種糧大戶徐根升站在田埂上,望著即將收割的490畝水稻,心里踏實了不少:“以前最怕天災,現在有了完全成本保險,每畝保額從700元提到1300元,我心里就吃了定心丸,就算遇到災害,也能獲得更多補償。”
種糧大戶的底氣,源自鎮江不斷完善的農業保險體系。面對自然災害和市場波動的雙重挑戰,市財政局積極發揮職能作用,構建起保障有力、覆蓋廣泛、服務高效的多層級農業保險體系,為農業發展撐起堅實的“防護網”。
風險保障,真金白銀見實效
“今年旱災,我種的170多畝小麥受災,保險公司3天內就完成了查勘定損,賠了將近2萬元錢,讓我有能力及時補種,挽回了大部分損失。”種糧戶薛俊杰對農業保險贊不絕口。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三季度,鎮江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規模達1.21億元,其中各級財政補貼0.95億元,占比近八成,切實減輕了農戶負擔。這些資金共為4.9萬戶次農戶提供了39.4億元的風險保障,保障水平同比提升2.68%。
“財政補貼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用小資金撬動了大保障。”市財政局金融處負責人方一清介紹,保險覆蓋了種植、養殖、森林、農機具等多個領域,特別是5373.6萬元的省級地方優勢特色保險和882.89萬元的市、區地方特色保險,有效滿足了鎮江農業多元化發展需求。
險種創新,精準對接農戶需求
除了傳統的物化成本保險,今年鎮江農業保險在“精準”上下足了功夫。
上半年,在財政部門指導下,由人保財險鎮江市分公司創新開辦小麥節氣氣象指數保險,該險種以客觀氣象數據為理賠依據,實現氣象指數發布后兩個工作日內完成賠款支付,已為全市23.58萬畝小麥作物提供了高達8737萬元的風險保障,有效支持了農戶生產。6月下旬,人保財險鎮江市分公司再度創新開辦了水稻節氣氣象指數保險,其保險責任全面涵蓋干旱、連續高溫、突發性暴風雨等風險,市財政局將其納入了市級地方特色險種目錄內開展試點。截至9月底,該產品已為4.46萬畝水稻提供1428.03萬元風險保障。
同時,財政部門督促各承保機構積極開發商業性農險,降低農戶經營風險,比如針對鎮江主糧收割期多雨、氣候差異大等特點,創新推出“收割期降雨指數保險”,有效化解梅雨與臺風季節的主糧收割風險等。
“我們正推動農業保險從‘保成本’向‘保產量、保收入’轉型升級。”方一清表示,除了上述險種,肉雞養殖收入保險、農田設施損毀保險等特色農險也在加快發展,更好地適應現代農業風險保障需求。
服務升級,科技賦能提質效
今年4月,揚中市突發暴風,導致600余畝農業大棚嚴重受損。
“當天報案,保險公司下午就派人來查勘,用無人機航拍取證,第3天就確定了損失,一周內賠款到賬。”農戶紛紛點贊,這筆錢讓他們能及時修復大棚,沒有耽誤后續生產。
得益于鎮江持續強化的農業保險服務能力建設,今年以來,各承保機構堅持“快響應、快查勘、快賠付”原則,確保災害發生后第一時間為農戶提供支持。截至三季度末,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共賠付8071.09萬元,惠及0.58萬戶次農戶。
科技賦能則顯著提升了服務效率。承保機構優化基層服務網點布局,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查勘等科技手段,提升承保、查勘、定損、理賠各環節效率與精準度,確保惠農政策高效落地,災后賠款及時足額支付,切實發揮保險“穩定器”作用。
從被動賠付到主動保障,從傳統查勘到科技賦能,農業保險這張越織越密的農業“防護網”,不僅守護著農戶的“錢袋子”,更守護著重要農產品的供給安全,為鎮江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記者 朱婕 通訊員 陳蘇清)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