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高職校“班主任工作室”的智慧探索
兩種施教風格 一個育人方向
金山網訊 在教育領域,班主任是離學生最近的人,受到學生喜愛的班主任經常會被親切地稱為“老班”。

在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有這樣一群“老班”,他們組成了“弦歌”與“雁行”兩個省級班主任工作室,用智慧與熱情探索著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育人之道。他們的探索不僅收獲了同行認可,更在學生和家長的心中激起了溫暖的漣漪……
從“獨奏”到“合唱”
過去,班主任工作常給人“單兵作戰”“孤軍奮戰”的印象。而“弦歌”與“雁行”工作室的建立,旨在將一個個獨立的“我”,凝聚成一個強大的“我們”。
“我們取名‘弦歌’,是希望教育的精神如琴聲不絕,代代相傳,”“弦歌”工作室領銜人陳君老師闡釋著命名的深意,“而‘雁行’則體現了我們團隊協作、共同成長的理念。”“雁行”工作室領銜人楊華杰老師將這一理念從愿景照進現實。
剛加入“雁行”工作室2年的來麗萍老師感慨道:“以前處理學生心理或家校溝通難題時,常常感到孤立無援。現在完全不同了,工作室就像我們的‘戰略后方’和‘智慧錦囊’,任何問題拿出來討論,都能得到前輩的指導和同事的鼓勵,就像大雁飛行,前面有人引領,身邊有人并肩,讓我心里特別有底。”
這種“集團作戰”的模式,不僅體現在內部的“傳幫帶”上,更體現在開放共享的格局中。
“弦歌”工作室構建了“一體兩翼”的立體化發展體系,與成員校淮安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建立了深度德育交流聯合體。陳君告訴記者,“我們和淮安的同行定期開展線上德育沙龍,分享案例,這種跨區域的思維碰撞,常常能激發出解決老問題的新思路。”
而“雁行”工作室則以“讀寫研”為核心,搭建專業成長平臺。工作室儲備了近百本德育類圖書,定期舉辦“書潤德育,共享成長”讀書分享會。工作室核心成員、曾獲鎮江市“十佳教師”稱號的王青老師說,“大家一起讀一本書,然后結合自己的帶班實踐談體會,有時會爭得面紅耳赤,但正是在這種思想碰撞中,我們看問題的視角更開闊了。”她表示,這種“學習-思考-實踐-反思”的良性循環,讓班主任工作從一項事務性工作,真正轉變為一份值得深耕的專業。
從“說教”到“喚醒”
面對有個性、有想法的年輕學生,傳統的說教式育人方法常常顯得力不從心。兩大工作室不約而同地將工作重心從“管住行為”轉向“點亮內心”,通過一系列精準而創新的舉措,努力喚醒學生成長的內生動力。
在“弦歌”工作室,一種名為“OH卡”的心理工具深受學生歡迎。“它看起來像一幅圖畫卡牌,在輕松的游戲氛圍中,能引導學生投射內心世界,說出平時不愿談的壓力和困惑。”負責此項活動的馬玉波老師解釋說。學生仲天浩對此深有體會:“有一次玩OH卡,我抽到了一張‘迷宮’的圖,不知不覺就跟老師聊起了對未來選擇的迷茫。老師沒有給我空泛的大道理,而是引導我自己去發現‘迷宮’的出口,那種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覺,真的很好。”
與此同時,“雁行”工作室則把育人融入一系列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中。藝術扎染課上,學生感受傳統工藝之美;太極修煉中,體悟動靜結合的智慧;與校急救社團聯合開展的急救知識培訓,則成為了最受歡迎的“生命教育課”。“孩子回家后,興奮地拉著我和他爸爸,非要教我們海姆立克急救法。他一邊比畫,一邊嚴肅地告訴我們‘黃金四分鐘’有多重要。”學生張靜怡的母親崔海艷女士說,“那一刻我特別感動。學校教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份對生命的敬畏與責任。”
這種育人模式的轉變,其核心是看見并尊重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學生呂思然的轉變就是一個例子。她的班主任,一位在“雁行”工作室中快速成長的年輕教師朱琳,發現她對班級活動興致不高,卻對活動視頻的剪輯頗有想法。“老師沒有批評我,反而把剪輯工作的重任交給了我,還夸我鏡頭語言有創意。”呂思然說,“從那以后,我覺得自己也是班級重要的一分子了,各種活動都更愿意參與。”
從“育生”到“共生”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學相長,是師生與家長在陪伴中彼此滋養,共同構成一個成長的“命運共同體”。兩大工作室的實踐,生動地詮釋了這一點。
“弦歌”工作室成員劉雨青老師表示,“工作室以‘賦能’為核心,為我們青年教師搭建起專業成長的優質平臺。通過深度參與育人活動、系統開展教科研指導,為我們破解成長難題,推動我們快速成長為兼具實踐能力與研究素養的復合型教育人才。”
班主任的成長,最終反哺于學生。而學生的反饋和家長的支持,又成為班主任砥礪前行的最大動力。一位曾有些厭學情緒的學生,在“弦歌”工作室組織的油紙傘非遺體驗活動中找到了久違的專注和自信。班主任老師敏銳地發現了他在動手能力上的天賦,不斷地鼓勵他?,F在這名學生變得開朗多了,還主動競選了班里的學科委員。
展望未來,兩位領銜人都表示:“我們現在是‘點上開花’,一個個成功的案例像星星之火,接下來的挑戰是如何形成‘面上結果’的燎原之勢,在體系化推廣、深化家校協同、打造活動品牌上做更多文章。”
“弦歌不輟,育人不息;頭雁引領,群雁齊飛。”這群充滿理想、智慧與力量的“老班”們,正用他們的扎實探索,讓職業教育的育人工作,既有傳承千年的韻味,又有攜手同行的溫暖。(記者 張翼 通訊員 王辰薇 圖片由校方提供)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