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推動秸稈產業鏈向縱深延伸
讓一根“草”真正實現“升值”
金山網訊 又到一年農忙時,秸稈處理再次成為基層生態治理的重要考題。記者近日從市生態環境部門獲悉,今年以來,全市以“禁燒管控+綜合利用”雙輪驅動,通過完善體系、強化科技監管、推進多元利用,讓一根“草”真正實現“升值”,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嚴管防控,織密禁燒“防護網”
“秸稈焚燒看似方便,實則害人害己。”市生態環境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露天焚燒秸稈不僅污染空氣、破壞土壤,還極易引發火災,是生態環境保護中的“老大難”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鎮江持續完善屬地責任體系,實行“網格化全覆蓋”監管,將禁燒責任細化到鄉鎮、村組、田塊、人頭。
據介紹,今年鎮江防控時段為9月20日至12月31日,各地同步實行“人防+技防”模式,通過無人機巡查、衛星遙感監測、走航車數據比對及“藍天衛士”平臺聯動,構建起全天候、立體化、精準化的監管網絡。
創新利用,變秸稈為“資源”
在“堵”的同時,更注重“疏”的導向。全市堅持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根本出路,系統推進“五化”利用——即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原料化,推動秸稈從就地焚燒的“包袱”轉變為資源循環的“財富”。
目前,全市已形成秸稈收儲主體34個、離田利用主體171個,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丹徒區寶盛秸稈利用專業合作社、句容天之源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主體積極參與,秸稈腐熟還田、有機肥生產、固化成型燃料、生物質發電等利用方式全面鋪開。
在丹徒區辛豐鎮,一輛輛裝載秸稈的貨車駛入鎮級秸稈綜合利用中心。這里新建的生物質燃料生產線年產量達萬噸,將秸稈加工成熱值高、低碳清潔的顆粒燃料。“現在秸稈成了‘香餑餑’,村民賣秸稈還能多一筆收入。”當地工作人員介紹,辛豐鎮創新構建“村級收集、鎮級轉運、中心處置”三級收儲運體系,設置50個臨時收集點,形成“15分鐘響應圈”,不僅解決了秸稈“出地難”的問題,也帶動了村級就業和農民增收。
政策引導,激發“利廢”新動能
與此同時,市生態環境部門通過“以案說法”“田間宣講”“微信推送”等形式,持續強化群眾宣傳教育。“我們希望通過宣傳讓農戶認識到,禁燒不是目的,利用才能‘增值’。”相關負責人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戶主動參與秸稈還田、飼料加工、食用菌基質生產等項目,秸稈禁燒已從“被動禁燒”變為“主動利用”。
為讓秸稈利用更具“含金量”,鎮江正推動秸稈產業鏈向縱深延伸,從傳統的還田利用拓展到多元化、產業化方向,形成一批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化利用產業。部分地區還探索發展炭基肥、商品化有機肥等新業態,進一步提升秸稈利用的附加值。
在政策層面,市財政部門整合田畝補貼、人居環境管護等專項資金,對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和第三方服務給予支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資源化利用和市場化運營,形成多方共治、全民參與的良好格局。
市生態環境部門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全市將繼續完善“政府主導、政策引領、市場驅動、產業帶動”的長效機制,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向產業化、規模化、高值化方向發展。同時,借助“藍天衛士”等科技手段,精準防控露天焚燒風險,讓“秸稈升值”的生態賬越算越活、越算越亮。(記者 陶立波 通訊員 李媛)
責任編輯:龔逍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