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堅的300多個日夜,擔當的273份答卷
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取得階段性成效
金山網訊 面對時間長、成因雜、牽涉廣的歷史遺留問題,是繞道走,還是迎頭上?我市用一場持續近一年的攻堅行動,給出了答案。截至目前,273個歷史遺留問題已完成銷號261個,銷號率超過95.6%。這是一份厚重的整改成績單,也是一座城市擔當作為、創新求變的實踐。
高位推動,凝聚攻堅“一盤棋”
歷史遺留問題是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也是檢驗干部擔當的“試金石”。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將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擺在突出位置,多次專題研究、明確路徑、壓實責任,為攻堅行動注入了強大動力。
“硬骨頭”必須用“硬措施”。市政府組建以常務副市長為組長、分管副秘書長及市發改委主任為副組長,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建局等部門主要領導為成員的歷史遺留問題處置推進工作專班,建立起高效的協同機制。每周二、周四在市發改委的集中辦公雷打不動,60余次協調推進會接連召開,工作專班與項目單位面對面,現場“把脈問診”,精準“開方施策”。
作為牽頭部門,市發改委抽調13名骨干力量組建3個小組,開啟了“白+黑”“5+2”的工作模式。白天開會協調,晚上整理資料;周末集中調度,平時跟蹤過堂。這種高強度、高密度的推進節奏,只為打通堵點,攻克難點。
與此同時,工作專班強化督查推進,逐一明確項目單位和主管部門的“第一責任人”職責,劃定處置路徑和完成時限。 對于進展緩慢的項目,采取“督幫結合”的方式,累計發出102份交辦單、提醒函和預警函,幫助項目單位和審批部門加強雙向對接,聯動化解難題。
機制創新,打通銷號“中梗阻”
攻堅,需要勇氣,更需要智慧。面對一些因程序、政策等因素陷入僵局的項目,常規手段往往失靈。怎么辦?鎮江的答案是:創新機制,為擔當者撐腰。
今年5月,市委“與擔當者同行”專項行動如同一場及時雨。市發改委會同相關部門,敏銳而果斷地將歷史遺留問題處置中的財審、用地規劃、消防安全等6大類事項納入首批“敢擔當”項目清單。這一舉措,為一線干部掃除了后顧之憂,讓他們能夠放開手腳、大膽推進。
更關鍵的突破在于方法創新。市發改委評估督查處處長鄒璇介紹,針對部分特殊情況,工作專班科學提出了“預驗收”和“預銷號”機制,相當于為問題解決開辟了“彈性通道”,“在確保核心矛盾得到實質性推進解決的前提下,允許項目在完成最終手續前先行獲得‘通行證’,極大地暢通了問題解決的閉環,提升了處置效率。”
舉一反三,追求治理“長效化”
解決舊問題,更要防范新問題。我市堅持“破立并舉”,在攻堅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著力構建遏制問題新生的長效機制。
市發改委舉一反三,深入開展政府投資類項目調研,并著手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政府性投資管理、提高政府投資效益的相關辦法,從制度源頭堵塞漏洞。
如今,在鎮江,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已形成嚴密閉環:計劃編制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財政承受能力成為前置關口;項目實施強化全過程、全周期、全流程監管;部門聯動成為破解堵點難點的常態。近年來,全市未再發現新的未批先建、邊批邊建等違規情況,標志著政府投資管理邁入了更加科學規范的軌道。
工作專班副組長,市發改委黨組書記、主任談沁磊表示,目前,歷史遺留問題處置已進入最后收官階段,剩余的未銷號項目均已明確路徑和時限。“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敢啃硬骨頭的擔當和能啃硬骨頭的智慧,迎難而上,為這場攻堅戰畫上圓滿句號,為高質量發展掃清障礙、注入動能。”(記者 朱婕 通訊員 姚秀峰 陳彥菁)
責任編輯:董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