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讓青少年擁有一顆科技“芯”
教育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的意見》提出,到2030年,中小學科技教育體系基本建立,課程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學改革不斷深化,評價和條件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
國家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實力的較量,是創新人才的比拼。科技創新的種子,絕非在大學或研究院中一夜萌發,它深深植根于青少年時期對科學的好奇、對探索的渴望、對邏輯思維的訓練之中。這份文件的出臺,不僅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更是對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布局,其意義遠不止于教育層面,而是關乎民族未來的根基工程。
當下,我們正身處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之巔,人工智能、生命科學、量子信息等前沿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世界格局。加強中小學科技教育,正是在為國家的創新大廈澆筑最深層的基座,為未來的科技人才隊伍注入最原始的動能,這直接關系到我們能否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搶占先機、贏得主動。
我國中小學科技教育仍面臨諸多現實困境。區域、城鄉、校際之間資源投入不均衡,部分學校實驗設備陳舊甚或匱乏,“紙上談兵”式的科學課并不罕見;課程內容有時偏重知識灌輸,與日新月異的科技實踐存在脫節,難以點燃學生內心的探索火焰;科學教育評價方式相對單一,對動手能力、創新思維、批判性思考的考察不足;一些地方的科學教師隊伍存在結構性短缺,專業性有待提升,教學方法和理念亟待更新。這些問題,如同阻礙科技幼苗茁壯成長的磐石,亟待我們以系統思維和堅定決心去破解。
欲讓青少年真正擁有一顆強勁的科技“芯”,必須多措并舉,協同推進,將《意見》的宏偉藍圖轉化為生動的教育實踐。
一是要構建一個更為科學、前沿且富有吸引力的科技教育課程體系。這不僅要確保物理、化學、生物等基礎學科知識的扎實傳授,更要敏銳地將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的啟蒙內容有機融入。課程設計應打破學科壁壘,倡導跨學科融合,強調探究式、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在解決真實世界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科學的魅力與應用的價值。
二是要建設一支高素質、專業化、充滿熱情的科技教師隊伍。要加大科學教育相關師資的培養和引進力度,完善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體系,為教師提供持續“充電”的機會,使其能夠緊跟科技發展步伐。還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鼓勵科研院所、高校的優秀科技人才走進中小學,或通過兼職、講座等形式參與教學,形成穩定的校外專家支持網絡。
三是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大力改善科技教育的實踐條件。要著力縮小地域和校際差距,重點加強農村、偏遠地區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創客空間等設施建設,保障基本教學儀器設備的配備與更新。
夯實中小學科技教育的基礎,是一場關乎國家未來的“播種”工程。它要求我們以長遠眼光和扎實行動,為億萬青少年的成長注入科學的基因,讓他們心中那顆科技的“芯”強勁搏動。當一代代具備科學素養、勇于探索創新的青少年茁壯成長,我們建設科技強國的征程必將擁有最深厚的人才底蘊和最澎湃的前行動力。(周雄)
責任編輯:彭羽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