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建設特色鮮明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訪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劉璇
金山網訊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是在即將進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為“十五五”期間鎮江“三農”工作指引方向、提供遵循。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劉璇表示,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堅決擁護、認真貫徹全會各項決策部署,錨定“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目標不動搖,切實做好穩、增、特、提四篇文章,堅持把優勢做優、特色做特,凝心聚力、久久為功,高水平建設特色鮮明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穩中求進,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
“十四五”期間,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全面落實糧食安全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糧食總產量實現“四連增”,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建成高標準農田111.42萬畝。實現蔬菜、水產、生豬等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1%。先后開展5批次、58個市級生態循環農業村建設,推薦4個村為首批“戴莊經驗”推廣先行村。
“十五五”規劃建議指出,堅持產量產能、生產生態、增產增收一起抓。劉璇介紹,“十五五”期間,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聚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扎實推進糧油高產優質片區建設,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206萬畝以上、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在98萬噸以上;嚴守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高標準農田;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省級區域性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整縣制建設,以縣為單位基本實現服務能力全覆蓋。聚焦提升農業質量效益,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用好長三角智能農機科技創新聯盟、“戴莊經驗”等優勢,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擦亮鎮江特色農業品牌。
善治善為,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彰顯了農民群眾對建設美麗家園、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景和期盼。我市始終以增強農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滿足感為目標,累計建成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128個,高質量推進3個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建設,打造3條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片區富民風景線,不斷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人居環境設施。
“十四五”收官在即,“建設什么樣的鄉村、怎樣建設鄉村”是必答題。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分類有序、片區化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集中連片整體提升村容村貌,推進自然要素、生產要素、生活要素“串點、連線、成片”。深化人居環境系統治理,統籌推進農村垃圾收運處置、生活污水治理、戶廁改造、村容村貌提升,健全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持續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完善黨建引領、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村級集體經濟充分發展的“1+4+1”鄉村治理路徑。
務實精準,提高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效能
強農惠農富農,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三農”領域的具體體現。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堅決推進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統籌實施省經濟薄弱村提升行動和市富民強村幫促行動,2024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2020年提升33.3%。深入推進產業興農,實施“農業農村投資促進年”“農業農村投資深化年”,培育出“優質糧油”等6條農業全產業鏈,舉辦2025鎮江智能農機裝備產業合作對接暨農業農村重點項目簽約活動。強化人才支撐,制定8條“新農人”惠才政策,遴選13名卓越“新農人”、48名優秀“新農人”和40名培養對象,儲備入庫1206人。
未來,全市農業農村系統將在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方面持續用力、精準發力、凝聚合力。持續實施富民強村幫促行動,深化“六方幫促”機制,儲備好、建設好、管護好幫促項目,加強高素質農民培育,發揮“新農人”領富帶富作用,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大農業農村重點項目招引力度,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農村電商等富民產業,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增強村集體經濟“造血”能力。持續深化農村改革,穩步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高質量完成農村亂占耕地建房住宅類房屋專項整治第二步試點工作,依法依規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農房,創新地方優勢特色農業保險新模式,為“十五五”開新局、譜新篇奠定堅實的“三農”工作基礎。(記者 周迎 通訊員 夏霽渲)
責任編輯:董禮
